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开学季 分别季
2011-08-29 07:34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刘金松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8月25日上午,北京教育公平志愿者第14次到教育部提交建议书,呼吁解决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参加高考的权利。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金松 对米月来说,今年的暑假相对往年有点长。北京的同学已经结束假期返校上课,她还在湖北老家复习物理。这个北师大三附中的初二女生,四年前为了和家人团聚,从湖北来到了北京;如今,为了四年后的高考,她不得不独自一人回乡求学。

 

 

8月31日,是当地中学开学的日子,分配好新的班级后,她将成为初三毕业班的一员。在未来四年的大多数时间里,北京的一切,可能都将成为她的回忆。

和米月一样,在这个暑假开学之后,在北京市有超过3万的中学生为了将来的学业,不得不选择离开,对于没有北京户口的他们而言,无论成绩多么优秀,在这里读下去,几乎都是一条死胡同,因为他们不能参加北京的高考。

提前告别

放暑假之前,米月就知道自己要回老家了。除了舍不得北京的同学和家人外,她也理解还是回去好一点,毕竟在这边不能高考,将来想要考个好学校的话,就要早回去适应。

听说她要走的消息后,数学老师还曾特意和她聊了湖北的学习情况,并告诫她说,那边的题比北京要难,回去之后要更努力才行。

班里的同学们也都在她的QQ空间留言,安慰她说回去之后要过得开心。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一年后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要么毫无希望地继续在北京读高中,要么回到老家去。班里的35个同学,超过一半都是外地“借读生”,初三毕业后,回原籍的会在60%以上。

米月收到的礼物中,照片和布娃娃最多。她也特意挑选了几张和同学一起出去玩的合影,送给他们留念。她说她舍不得校园,更舍不得同学,“毕竟在一起待了那么长时间。”

暑假补习英语的时候,有几次路过初中的校园,她都忍不住进去看看,虽然空荡荡的,但在楼道里走走,就能想起以前和同学在一起的情景。

她很羡慕那些留下来的同学,“他们开学还有时间”。而她在8月10日,就要提前回老家。由于北京和湖北的教材不同步,物理课中电学的内容,湖北的学校在初二下学期就已经学完,北京的中学要初三才开始学。她必须在开学之前,把这部分内容补上。

定下要走的日期后,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出来聚餐,为她和另外一个安徽籍的同学送行。大家AA制到魏公村附近的金汉斯,吃了一顿自助餐。这一带,离学校较近,是她们经常活动的据点。尤其是这边的一些小店,都逛得非常熟。

吃完饭后,她们一起把那些熟悉的小店又温习了一遍,也没买什么东西,“只是不想回家,想和同学多待会儿”。

一个远在青岛的同学,没能赶上送行,给她发来短信说,“感冒了,在打吊瓶,回去,要快乐。”参加聚餐的同学,只有两个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其余的几个都准备高一回去,包括她最要好的朋友,也准备明年回到户籍所在地吉林。

米月的妈妈谢女士说,从决定让女儿回去的那一刻起,她都难受半年了,一直感觉对不住孩子,没能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不过,她并不后悔来北京,从原单位买断工龄后,她参加了两年计算机培训,2005年来到北京,在一家企业做ERP顾问。她说如果自己不出来,在家里可能只能靠低保生活,而目前她靠自己能力吃饭,有很好的同事,还算稳定的工作,还可以给政府交税,只是孩子上学的事情,让她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绝望。

一位非京籍学生家长兼初中老师,在微博上感慨说,看到了太多孩子没有户口的痛苦,有的孩子临行前的夜晚,围着校园一圈圈地转……真让人心痛。目睹了全班同学为没有户口的孩子告别,有的母亲打来电话说,想死的心都有。

被迫留守

已经回到吉林四平的高一学生张博轩,最不适应的就是,“太挤”。刚刚结束入学军训,他们五个同学一起挤在四张桌子上,他坐在中间,左右受限。同全国各地的大多数地方重点中学一样,人满为患是这里的常态。

回老家之前,张博轩一直在北京上学,从幼儿园到初中。他对老家几乎没什么印象,从3岁那年来北京之后,这是10多年来他第4次回去。

他参加了北京市今年的中考,考了525分,在其所在的石景山区杨庄中学排名第9。按这个成绩,在北京市读一个一般的重点中学完全没有问题。不过,由于没有北京户口,选择在北京读高中,首先要交一笔不菲的赞助费;其次是未来的出路要么出国,要么回老家参加高考。

张博轩的父亲张瑞平说,出国的钱是拿不起,既然要走高考这条路,还是早回去的好。由于他和妻子都没办法放下手里的工作,回去陪读的重任就落在了70多岁的父母身上。

1999年来北京的时候,他曾考虑过孩子的教育问题,但那时想,孩子高考还有十多年,应该会有所松动。2003年在北京买了房子后,干脆把原来在四平的房子也卖了,“想着不回去了。”父母也跟着他们来北京生活。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十多年过去了,高考制度依然在原地踏步。为了照顾孩子上学,张瑞平又在四平市租了一套房子。

他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住校,但他怕孩子在脱离父母后,特别是孩子从很远的外地回去,会有很多不适应,容易对学习造成影响,还是让爷爷奶奶跟着比较放心。孩子的学习问题解决了,但张瑞平又多了一份牵挂,“父母也到了该被照顾的年纪了,却要租房子陪孩子,而且一陪就是3年。”

曾有人给他建议说,可以通过假结婚的形式,弄个北京户口,孩子的上学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他觉得实际操作太难、有太多变数不可控。

而据一位曾考虑过此项捷径的学生家长分析,假结婚也会有不少的麻烦:首先这已经成了一项交易,费用自然是少不了,怎么说也得8万左右;结婚三五年后才能拿到户口,不是提前着手,孩子上学时间上拖不起;更为复杂的是,假结婚之后,离不了怎么办?不过,即便如此,这位家长表示,“要是假结婚可行,我也弄。”

米月回去后,借住亲戚家里。为了适应新的学校,她已经通过以前的朋友,在QQ上认识了很多年级的同学。由于不知道被分到哪个班,9个初三班级QQ群,她已经加入3个。她还自创了一个年级群,通过朋友们的相互宣传,如今已经有了100多号人。对于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她很乐观,“虽然没见过面,都已经认识很多人了,先适应吧”。

坚冰难破

8月25日上午,北京教育公平志愿者第14次到教育部提交建议书,呼吁解决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参加高考的权利。同以往的多次行动一样,这次依然是没有任何答复。不过他们的支持者在不断壮大,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学生家长,已经从原来的十几人,扩大到数百人;签名支持人数也迅速增长到33000多人。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但没有具体时间表。

据媒体报道说,湖北省刚刚推出《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出了解决“异地高考”的措施,“放开高考报名户口限制,以高中三年的学籍作为在鄂报考条件,推进高考报考公平”,打破了多年来“户籍+学籍”双重认定的高考报名制度。但后来湖北相关部门否认了有这个方案存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湖北推出的“异地高考”方案,对全国推行异地高考的推动作用不大,因为湖北本是人口流出多于人口流入,且高考竞争十分激烈的地区,其高考升学率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2011年湖北省高招数据为例,高考录取率66%,低于全国平均72.3%的录取率,只比北京、上海等地的本科录取率高6个百分点,这也就意味着在北京、上海能读本科的学生,到了湖北只能读专科。

熊丙奇认为,“异地高考”问题,本质是调整高考利益格局,湖北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所涉利益并不突出,因此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不能寄望在二、三线城市、地区积累经验,这些地区的高考升学形式与发达地区、大城市有很大不同,而必须直面“异地高考”矛盾最突出、最集中的地区,必须在利益格局的重构上做文章。

北京市教委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外地孩子来北京高考了,当地的高考指标会带过来吗?”在其看来,异地学生在京高考不是北京一家能解决的,还得等国家政策,如果仅在当前的高考格局下调整,会遭到本地居民的强烈反对。该工作人员表示,关于异地学生在京高考,目前没有任何有定论的说法。

同为“异地高考”矛盾突出的上海,则在逐步探索,2011年上海高考中已有10类非沪籍考生可以报名参加,一年前有8类,5年前则是6类。

北京则尚未有松动迹象。北京市人大代表朱丽俐曾在今年北京市两会期间提出了“合理解决非北京户籍居民的子女参加北京地区中考和高考”的建议。在北京市教委对其进行的回复中称,人口不断膨胀的压力,成为放开非京籍学生参加北京高考的主要障碍。即便类似上海的局部放开,北京市教委也担心,“极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使更多的人口无序流向北京,不利于首都人口调控”。

 

2011年上海非本市户籍考生在沪报考普通高校条件一览

1.持有引进人才类《上海居住证》(有效期1年及以上且至2011年6月7日仍在有效期内)人员子女

2.本市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计划内招收的外省市户籍生源的毕业生

3.父母双方或一方现属或原属上海市常住户籍(含上海支内、支边、支疆职工或知青)

4.父母双方或一方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等部门认定的市外在沪工作人员

5.梅山、大屯、鲁矿三地上海后方基地单位职工子女

6.在沪定居并持有市公安局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侨民

7.父母双方或一方是在沪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

8.上海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国家和上海市“千人计划”)

9.持有上海市蓝印户口的本市高中阶段应届毕业生、父母双方长期在沪工作,父母单位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为政策照顾范围的,且考生是在沪就读的本市高中阶段应届毕业生、考生父母双方或一方是从上海派入华东疗养院工作的职工,考生属华东疗养院无锡市集体户口的高中阶段应历届毕业生

10.其他特殊情况

(本报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