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欧阳晓红/文 中国每一次增持、减持美国国债都会成为媒体追逐报道的对象,3.2万亿外汇储备运营者们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
何况是加上“连续”两字;上次是去年11月至今年3月连续五个月减持,共抛售304亿美元,业界还以为外储“小转身”;此次是自4月至7月连续四个月增持,共增仓286亿美元,如果说上次有一些小小的雀跃,这次是否就悲愤难平了?
因为不断有声音在呼吁“美元必将崩溃 越早远离损失越小”、而且随着美国债的持续增长,直到最后有一天美国只好通过通胀来化解债务负担;但中国的问题是,几乎被美元绑架——似乎没有太多的改变空间;当然,也有观点称,持有大量美国国债反而使中国具备了“谈判”的主动权。
日前,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1735万亿美元,比6月份的1.1655万亿美元增持了80亿美元。中国所持美债规模连续14个月稳定在1万亿美元以上。
有人测算过,按照7月共持美国国债1.1735万亿美元计算,发行国债令美国每借1美元外债中就有2毛6分以上来自中国。
换言之,一个人均收入位居全球100名之后的发展中国国家,数十年一直把钱借给全球最富有的国家。而且可能还要借下去。国家外汇管理局不只一次向业界暗示:对中国外储来说,目前还没有比美国国债更合适的投资品种;不过,也无需拘泥于细节,增持或减持都是正常的市场操作,业界对于减持或增持无需做过多的解读。
但是换个角度,对于肩挑3.2万亿美元投资安全使命的国家首席投资官朱长虹而言,每一次交易都是一场战役,动辄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的投资决策摆在谁面前都一样的沉甸甸。所幸,外汇储备近几次投资的“战绩”不错。
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去年10、11、12三个月来,中国共增持美国长期国债132.71亿美元,减持机构长期债券65.04亿美元。但进入1月,中国外储却反向操作,减持美国长期国债74.75亿美元,增持机构债37.18亿美元;
这在当时“控制增量,用到期的新钱购买短债,即长债换短,降低平均周期”的用意明显。如此调整久期结构,易于控制风险。
今年初,评论认为“步入通胀时期的政府债券正在失去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之际,正如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管理公司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全部抛售了其所持美国国债;中国自去年11月至今年3月亦连续减持共计306亿美元国债;但曾有过PIMCO“血统”的朱长虹践行其特有的债券投资逻辑,随即在4月开始增持连续增持美国国债;这一次增持正好在美国国债价格大幅走高之前。
事实上,今年8月至9月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曾跌至1.911%,为50年以来最低;意味着在此前增仓的投资者获益不匪。
此前,曾经有人担忧8月5日,评级机构标普历史上首次调降美国的3A主权信用评级事件将令中国外储蒙受巨额损失,专家们由此预计美国国债收益率将会持续攀升,价格大跌。8月17日,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时表态将保证中国在美投资和美元债务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美债降级事件导致的全球金融动荡反令美国国债成为投资者追捧对象。因为,在风险资产领域,美国国债依然被广泛认为是投资者唯一能寻求避险的工具。分析人士还认为,国债收益率曲线(即两年期国债与十年期国债的利差)未来预计将继续变平。
然而,这并不能成为中国外储永远增持的借口。学者认为,美国债务危机早晚会葬送美元体系,那也是一个新版“特里芬”难题,无从解决。而中国自身要解决的是,国际收支平衡以及人民币汇率市场化问题,从源头上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