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社会 >
新课改十年 教师满意率为25%
2011-10-18 08:41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刘金松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教师对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为21.3%,即新课改推行十年调查只有约1/4的教师表示满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金松 自2001年秋季开始启动的新课改现已推行十年,日前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教师对新课改评价”的网络调查显示,教师对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为21.3%,即新课改推行十年调查只有约1/4的教师表示满意。

10月14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新课堂、新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全国教育一线的课改精英和知名教育专家,共同探讨交流课改经验。

围绕新课改十年的得失,与会众专家表示,课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打破“成功”或“失败”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未来的课改应由当前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为主的改革,转变为探索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教育家办学相结合,以学校改革为主的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改革推进之路。

此次论坛上,展示了众多来自民间的课改案例:山东杜郎口模式——学生主体课堂;山西新绛中学的学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川武所发起的“自然分才教学”实验的实践;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发起的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的实践,另外还有吉美坚赞所做的藏族民族教育改革的探索,以及由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朱永新教授在全国发起的著名的新教育实验。此外,来自香港、台湾的课改专家也分别介绍了港台的课改历程和经验,并与内地教改精英展开了对话交流。

会议期间,发布了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开展的关于“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的网络调查。该调查涉及到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度与十年课改效果的总体性评价。其中,74%的教师认同“合作、自主、探究”新课改的理念,说明新课改的理念确已深入人心。

有63%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新课改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得到积极的开展。此外,调查数据显示,教师自认为与学生关系“非常好”的占30%,“比较好”的占58%。这些结果表明,教师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且与学生建立了良好关系。

不过,教师们对新课改的实际成效的评价,与对新课改理念与开展状况的高度认同形成鲜明的对比。该调查显示教师对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为21.3%,即只有约1/4的教师表示满意。

在对“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的改变上,21.7%的教师认为“有改变”,40.3%的教师认为“差不多”,还有25%的教师认为“比过去更难”了。另外,有高达73%的老师认同“新课改后学科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教学难度加大”。

调查显示,新课改在城乡之间、中学和小学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有62%的老师基本认同“新课改在城市还可以,问题主要是在农村学校”观点。有部分教师反映新课改之后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对教材的适应难度较大。

在另一项关于“2011年中小学教学公众满意度调查”中,公众对小学的课程和教学满意度高于初中,后者又好于高中的课程和教学满意度。满意度的比例依次为:17.6%(小学)、13.8%(初中)、12.4%(高中)。

公众对三个教育阶段的课业负担均不太满意,不满程度明显超过了课程和教学评价,比例依次为:66.5%(初中)、61.7%(小学)、58.2%(高中)。在中小学三个教育阶段中比较两类的评价,虽然公众对高中课程和教学的认可程度最低,但却对其课程负担评价相对最高;虽然公众对小学课程和教学满意度最高,但却对其课业负担最不满。

此外,家长认为孩子对教师的满意度评价,比例依次为:36.1%(小学)、29.5%(初中)、24.1%(高中)。与前两项评价相比,教师素质受到的肯定明显较多。

基于以上调查,对未来课改,调查组认为,首先是建议要探索自下而上的新课改推进方式。下一阶段的改革,是否可以探索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教育家办学相结合,以学校改革为主的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推进之路,从而使课改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变革的内在动力,政府则以提供教师培训、资金支持等有效的保障条件为主,以及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等等,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改革策略。

其次,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要加强校本培训和区级培训的力度,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有条件接受培训;要减少课改专家学者的宏观性的理论培训,针对教师的实际生存状态和课改实施层面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探索分层、分专题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探索由一线优秀教师和校长来担任培训人员的机制。另外,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给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接受培训与发展的机会。

第三,加快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当前需要注重对评价与考试制度的研究,探索能够结合实践、适宜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特点的评价方式。同时,应加快高考改革制度的步伐,突破这一改革瓶颈;深化中考和小升初入学制度的改革,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

最后是建立教材听证制度和教材选用委员会。应当建立由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家长组成的教材选用委员会,并且建立由校长、教师、专家及社会公众参加的听证会,以健康的教材选用机制倒逼教材改革,促进教材出版的良性竞争,斩断教材利益分配链条。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