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改革试点 又是上海
2011-10-27 13:22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席斯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在各种财税政策改革试点名单中,上海频频亮相。有的是上海极力争取的,有的透着些许不情愿,有的则是的确有所需。

经济观察网 席斯/文 在各种财税政策改革试点名单中,上海频频亮相。有的是上海极力争取的,有的透着些许不情愿,有的则是的确有所需。

房产税的实转试点财政部动员了足足4年。据传,财政部的一位部长助理和相关司局司长对空转的试点城市以及有条件的城市逐一进行动员谈话,希望能够试点,并承诺由于试点造成的损失财政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予以补偿。

即便如此,仍没有哪个城市出这个头。宁夏吴忠市是第一批空转试点城市,其当地官员认为,如果试点会造成房地产开发商流向周边城市,给当地造成经济损失。

而同样为第一批空转试点的北京市则坚持认为,最好全国一起实施,至少得整个华北地区试点,否则北京的经济以及政策环境都将受到影响。

但房产税是中国培育的未来支柱性税源,继续推进不可避免。2009年至2010年各大城市房价的又一轮狂飙式增长,让所有人对房产税的呼声越来越高。

那一年,财政部同样与重点城市进行了谈话,并动员其试点。上海、重庆和另一东北城市同意试点,并根据当地情况制定试点方案。

“谁都不爱试点,全当政治任务来完成的”,这是在重庆和上海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2010年上半年,以上东北城市的方案因“不靠谱”被排出试点名单。上海和重庆成为焦点。

2010年上半年,房价正在最高点徘徊,人们的抱怨也前所未有的激烈,据称,本来是要从2010年6月开始试点的,但上海市突然又改了主意:等世博会闭幕后再试点。

由此,试点被推至2011年实施。本来重庆的方案早已做好,看到还有大半年时间,重庆对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据说最后重庆的方案来了个大变样,试点范围也小了很多。

地方债的试点则是上海卯足了劲儿争取来的。目前上海融资平台公司大多已无法从银行贷款,但基建、市政建设的资金需求仍然很大,发债无疑会给上海带来一笔可自己支配的资金。

审计署的审计结果显示,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务两个指标,如债务余额占财力比重没超过100%,本年度还款本息占财力的比重没超过20%。上海市为获取地方发债试点资格,对债务整体情况、结构以及风险做了很多评估,并与国际警戒线进行比较,给财政部上报一份债务情况自估报告。上海的积极态度换来了试点资格。

增值税扩围试点则是比较符合上海发展需要的一个试点。上海提出要建立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而这两个行业都属于缴纳营业税的服务业。营业税的重复征税问题对于物流以及金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分工非常不利。那意味着每设立一个法人企业,就要征一次税,且不能抵扣成本。这是限制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全国的其他很多省市不愿试点增值税扩围一个很大原因是中央始终没有给出营业税被增值税取代后,增值税如何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配的说法。营业税目前是地方第一大税种,“营业税没了,地税局都就没存在的必要了”有人如此说。

地方政府不敢冒此风险,在试点号召面前纷纷退让。

但上海则拿出一副只要试点,不在乎分账的架势。并提出上海因此损失的100亿,自行承担,不需中央补助。

从试点方案可看出,对中央地方分账没做调整,原有缴纳营业税的企业改交增值税后,其增值税收入仍归地方。没有对新增增值税进行分账。

但试点本身就有减税效果。目前试点只在交通运输业,如果扩大到建筑安装、金融服务等行业,地方因此减少的损失将不只几百亿。

而如果中央继续实施75%归中央25%归地方的分账策略,显然无法满足地方的要求。

对于上海的试点,很多其他地方政府都已其直辖市特有的财政体制做解释,“上海太特殊了,税收、财政、转移支付都跟我们不一样”。本是三个机构的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在上海是一套班子,中央收入、地方收入的矛盾好协调。

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上海试点不具有借鉴意义。无论如何,全国的其他的省市正在看着上海这块改革试验田如何走下去。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