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观点12.07:俄罗斯议会选举
导语:讨薪“一周结案” 北影学生打死清洁工 找不到对象告单位 宜黄官员复出

讨薪“一周结案”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应是惩治欠薪恶行的“尚方宝剑”,只要恶意欠薪行为都能被依法追究,那这种“年关欠薪”的事件必将大为减少。 

                                                                                                     ——《新京报》

冷静地来看,“一周结案”之类的临时联合执法力度越大,反而凸显平时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措施存在更多缺失,造成问题积重难返,需要“人社部、发改委、公安部等这样九部委巨头同时下猛药来医治”。 

                                                                                                     ——《重庆时报》

诚如众人所担忧的,“10人以下、人均涉案1000元以下的案件”,能否得到平等对待?所谓“7天结案”的铁规,何以真正得到兑现?本是杞人忧天的诘问,却在权利疲软的现状下,显得无比必要与急迫。 

                                                                                                     ——《华西都市报》

解决欠薪问题其实无须“华丽处方”,根本而言无非两点:一是为所有“老板”建立欠薪基金,秉持基本的无赖假设,就算跑路,不至于让民工颗粒无收;二是加大欠薪的罚单,罚就罚到倾家荡产,只有法律有威严、动辄赖账的“老板”才会惧于违法成本而不敢肆意妄为。欠薪问题,是劳动监察执行力上的不堪,而不是制度补丁的厚度不足。

                                                                                                     ——《珠江晚报》

尽管10人以上集体劳动报酬争议影响的宽度和深度不一样,需要重点办理,但公民得到报酬的权利是平等的,与人多人少无关。事实上,10人以上集体讨薪相比较而言还容易一些,所谓“人多力量大”,往往能引起关注,受到重视,而个别人或个体讨薪则难度较大,风险较大。 

                                                                                                     ——《广州日报》

农民工欠薪问题久治不愈,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资方潜意识中就将农民工的薪资计入灵活成本,而一些地方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往往只是安抚,而非基于法律层面的长治久安。当农民工薪资成为资方保障自身利益的“橡皮筋”,农民工的利益自然难以得到应有尊重和切实保障。  

                                                                                                     ——《中国青年报》

北影学生打死清洁工

假如是清洁工打死了“奥迪男”,舆论该如何对待?难道说这是“正义的胜利”,或者“有钱人死得活该”?有人因拥有财富权势而变得暴戾,有人因仇视有钱有势的人而变得浮躁,这两种心态都不是文明法治社会的正常表现。 

                                                                                                     ——《京华时报》

为什么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面对与自己完全处于不同生存状态的人,不能表现出应有的教养?如果面对一个西装革履的教授,他还有这么大的戾气吗?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社会温情何以在飞速的发展中渐渐流失。让不同阶层的人增加了解,接受和容忍彼此的不同,这大概才是消除戾气的有效途径。

                                                                                                     ——《齐鲁晚报》

透过那些含糊不清的社会背景猜测,我们看到纠纷背后,某种现状正在形成:那就是在公共交通伦理普遍匮乏的情境下,路人与驾驶者乃至驾驶者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不满的对立,往往不需要什么深层矛盾,双方冲突就一触即发。 

                                                                                                     ——《重庆时报》 

如果社会大众特别是各界精英、财富寡头们,都不以文明法治的精神品质为生活内核,而是崇尚暴力权势搞定一切的草莽法则,践踏规则无视法治,那么这种粗鄙和戾气就会深入社会骨髓。无论位居高位,抑或身处江湖,在一个戾气飘荡的社会,谁都可能沦为下一个受害者! 

                                                                                                     ——《华西都市报》

找不到对象告单位

以找不到爱情为由状告单位,这是多么罗曼蒂克的表达。你可以说她单纯,但不能说她傻;你可以嘲笑她幼稚,但不能干涉她的表达;你甚至可以感叹她是恨嫁女,但不能自作聪明地感觉高人一等。 

                                                                                                     ——《扬子晚报》

宜黄官员复出

“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但这种培养必须是阳光下的培养。“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但这种培养必须是阳光下的培养。 

                                                                                                     ——《人民日报》

如果官员因犯错误被免职,只有一年的时间约束,而无职位的分量约束,问责制度就只能起到时间缓冲作用,而难以起到红线不可越的警示作用。

                                                                                                     ——《京华时报》

俄罗斯议会选举

 (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是一座完整的坚不可催的大厦,只不过它变得越来越不具有正当性。……一个总统和执政党的“高”支持率通常是一个专制制度的表现。(支持率)的下降标志着其统治有问题。很多将取决于执政者是否把此下降看作成是时候开展与社会谈判的标志,还是阐释为进行可能会持续数年的极权统治的借口。

                                                                  ——俄罗斯商业日报《Vedomosti》 

俄罗斯选举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宪法功能, 变成了一种对现任领导人信任的全民公决,他们被人民赋予了无尽的能力来让自己再次得选。……在俄罗斯大多数人认为选举的想法是适得其反的。多数人不是因为普京而选普京,而是把普京作为权力的象征来选他。……鉴于这种情况,起决定因素的是,普京仍然是俄罗斯精英的潜共识的选择。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俄罗斯的精英势力单薄并对自身不确定;其次他们没有看到任何值得替代现有领导人的选择。

                                                            ——俄罗斯《新报》(Novaya Gazeta

(普京)对议会和俄罗斯政治制度的控制作为一个整体还没有减弱。 对于(普京)议会的多数规模,无论是美国的奥巴马和英国的卡梅伦以及其他西方国家领导人都只能梦想。……甚至强大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不能打破现代俄罗斯的主要政治趋势,其社会已经对普京的垂直体系权力产生了不断增长的疲惫。除非这个“民族领袖”想要成为俄罗斯版的东方霸主,否则即将来临的总统任期应该是他的最后一次。

                                               ——《莫斯科日报》(Moskovsky Komsomolets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