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诺贝尔情结”
导语:

李正荣/文

不必说今年10月11日莫言成为世界媒体的最大热点,也不必说莫言的小说在世界各地热卖,单说莫言小说的第一种俄文版本的出版,就有许多花絮。

俄罗斯第一家出版莫言小说俄文版的出版社是圣彼得堡的“安芙拉”出版社,他们选中的小说是莫言写于1992年的《酒国》,译者是伊格尔·叶格罗夫。

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12日,总部设于圣彼得堡的“安芙拉”出版社便开始发售莫言的俄译本《酒国》。俄文版《酒国》446页,精装,封面大红,鲜艳耀眼。这样的一部长篇小说,不可能一夜之间做完,于是媒体急忙向“安芙拉”发问:你们是怎么猜中这个秘密的?竟然分毫不差!安芙拉的回答似乎很自豪:“不,我们不是猜,我们是‘知道’!”于是媒体将安芙拉出版社的又一次成功策划称之为“安芙拉秘密的公案”。

但是,拿到这本书,就会发现,“安芙拉”的“知道”,实际上又是一次“押宝”。2003年、2004年、特别是2006年,“安芙拉”成功地预测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创造了俄国出版界的神奇“公案”,于是,这家出版社在2009年非常自信地推出“未来诺贝尔得主丛书”,但是,在莫言的《酒国》之前,“安芙拉”推出的五本“未来诺贝尔得主”图书却五番“失手”。但是,毕竟是好汉识英雄,今年的“未来诺贝尔得主”丛书的选题与运作,获得极大成功。稍为遗憾的是“未来诺贝尔得主”迟了一天,权且算作是马后第一炮吧,而我们的议论充其量不过是第四十二炮了。不过,数落一下“安芙拉”的“诺贝尔”工程,还是值得议论的,说不定莫言《酒国》之前的那五次失手,又会在每年都要热一回的“未来诺贝尔”大预测中分毫不差地言中。

“安芙拉”押宝

第一个成功引进莫言小说的这家俄国出版社,有一个很费解的名字:“安芙拉”。这是个古希腊字“am-phora”,是指古希腊最经典的“双耳陶罐”。也许它的精品常常用作奖杯,也许它在古罗马时代成为一种标准的容器用来度量液体,这个宝瓶便被用来命名出版社了。不管怎么说,这家出版社还真可以自傲。

从1998年成立之初,这家出版社在文学领域就主打“外国经典”,“诺贝尔”的标准自然也成为他们的方向。

谁料想2003年1月,他们出版了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的《等待野蛮人》,几个月以后,诺奖就落到这个作家头上。

紧接着2004年奥地利作家女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2005年哈罗德·品特也是前脚在此出版社出书,后脚便荣摘桂冠。最神奇的公案事关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家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土耳其作家奥尔汗·帕穆克的惊世名著《我的名字是红》,2006年7月出版帕穆克的《雪》,2006年9月出他的《黑书》,并且组编一套帕穆克丛书,广告词是“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头号候选人帕穆克文集”。果然,当年10月,帕穆克获奖。

大概正是这个高中标率的“押宝”经验,使这家出版社在2009年策划了“未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丛书”。

丛书当年推出了4本,分别是:

1.法国作家格雷斯·莱昂的虚构传记《阿拉巴马之歌》,2009年3月,显然是等待10月份的中标。

2.英国作家格雷斯?福登的《最后一个苏格兰国王》,2009年4月,时间也是恰到好处。

3.生于加纳国籍属于不列颠的作家威廉·博伊德《烦躁的女人》,2009年9月。

4.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青春流逝咖啡馆》,2009年10月,这个出版时间真是有点危险。但是,只要有一本书“押中”,便算是全胜。

这四本书的封面都是用黑色作为主调,是否暗示黑马也不可知,但是,结果是四匹黑马全不中彩。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的确挑选了一匹黑马,让天下大哗,不见经传的罗马尼亚出生的女诗人赫塔·穆勒获得最高荣耀。当时,我找遍了中文文献也找不到这个诗人的踪影,最后从德文找到一线资料,又从俄文找到了两首小诗,译将出来,发在自己的博客上,却被谷歌挂到首页,没想到点击率竟有数万。

安芙拉出版社并不气馁,2010年又以“未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丛书之名目出版了一本小说。这一次选中的是俄国少数民族——汉特族作家艾列明·达尼罗维奇·艾宾的小说《圣母在流血的雪地上》。

应该说安芙拉出版社的确有眼光。这位俄国少数民族作家,极有“黑马”素质。第一,俄国境内作家已经有40年没拿诺贝尔文学奖了,即使算上俄国出生,美国流亡中获奖的布罗茨基(1987年诺奖得主),俄罗斯这个文学大国也有23年远离诺贝尔了。第二,艾宾虽然在俄国,却是少数民族,诺奖常常青睐这种“伟大的少数”。第三,艾宾的作品有一种抗争的姿态,而且是为弱势群体抗争的姿态。《圣母在流血的雪地上》写的是1933-1934年汉特民族饱受当局镇压的故事。第四,艾宾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是汉特-曼西自治区的杜马领袖。第五,艾宾据说是“普京请走开”网站的发起人之一,时至今日,还有人在这个网页上签名,所以,艾宾应该有点“持不同政见者”的色彩。第六,艾宾曾发表诸多文笔美丽的作品,歌唱他的故乡“尤格拉”。

查一查诺奖得主,就会知道,这些特点差不多可以一一对应诺奖的元素了。但是,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被久候数十年的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夺得了。

也许是这个“打击”,也许是版权问题,总之圣彼得堡的安芙拉出版社在2011年没有继续“未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丛书”的计划。

今年,中国作家莫言的强劲势头,让这家出版社又燃起“押宝”的欲望,也许,这家出版社一直在探望着中国作家群。只是这本书的操作,有点悬,以至于“未来诺贝尔得主”的作品是在已经获奖之后,才匆匆发行。

我看到俄国出版莫言《酒国》的信息,是在10月12日之后,等我想起在网上订购这部俄文版的作品的时候,已经是25日了。网络回复我,说他们要等到27日才可能拿到订货。我嫌慢,就在附近的书店寻找。果然找到了,先买下一本。我的好奇心陡增:想看看莫斯科的图书市场究竟如何对待我们中国的文学荣光,我走了几家书店,都找不到《酒国》。问店员,我刚刚说到一半(因为我的俄语不好,要慢慢说),店员就已经知道我要买的是莫言的《酒国》,然后坚决地说:“没有了,现在没有!请您等一周,或者两周,或者请您登记,书到了的时候,我们通知您。”

“安芙拉”出版社在售书的时候曾表示这本书“不是一部容易阅读的书”,担心这部书不会成为畅销书。

的确,莫言自称这部小说是他的众多长篇小说结构最为精彩的小说。《酒国》十章,描写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到酒国调查“红烧婴儿”案件的故事。但是,莫言章法奇特,小说每章四节(第四章五节),第一节写主人公丁钩儿到酒国侦查案情的故事。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却是莫言的妙笔生花,大有“结构现实主义”的写作之风。第二节是“酒国”勾兑专业博士李一斗写给莫言老师的信,请教文学创作问题。第三节是莫言给这个“一斗兄”的回信,讲的是文学创作经验、中国的文坛“怪现状”、莫言的写作技巧,甚至有莫言自己的规避政治麻烦的技术。英国十八世纪有个作家叫菲尔丁,他在自己的小说中,经常添加一些文学创作谈。《酒国》中莫言的书信,完全可以汇编成一个“莫言论写作”。第四节更有妙趣,是勾兑专业博士李一斗的习作,这些习作有时候独立成篇,有时候又反过来成为丁钩儿情节的一个呼应。

这样的小说结构的确有点难为读者了。

但是,诺贝尔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论多难读,这本书也必定畅销。

营销莫言

拿起“俄语第一本莫言著作”,细看端倪,“安芙拉”出版社的营销策略、出版谋略、押宝算筹似乎一一在眼前展开了。

这一次,出版社的封面设计没有用黑色,这一点,和处理2010年的《圣母在流血的雪地上》一样,那一本也没有用黑色,而是用金色的底色配以乌拉尔山脉密林中的鹿头。但是,莫言的《酒国》的书脊,还是黑色的,正是为了和“诺贝尔得主丛书”的前五本书配成一个书系。圣彼得堡安芙拉出版社的《酒国》封面以红色为主调,显然是为了“彰显”“中国红”了,同时,设计者又以暗金色的藤蔓卷花纹做衬。这种藤蔓卷我们在旧社会的红漆柜子上、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的大红被罩上会经常看到,而在随后的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或曰“酒国”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反而不易碰到。

比较奇特的是在封面的主题,设计者用一个米开朗基罗式的裸体小男孩做主题标志,读过这本书的人当然知道这个横斜飞天的小男孩就是作品主人公,就是那个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查员丁钩儿到酒国去调查的那个“红烧婴儿”。

更为奇特的是这个胖嘟嘟的男孩身上画了几道裁缝们裁剪布料时候才会使用的裁剪虚线。显然设计者在向读者图解小说中那道美食:“红烧婴儿”。

有评论说,莫言在这部小说中,设计“红烧婴儿”的情节,是对鲁迅《狂人日记》“吃人”以及“救救孩子”的呼应。的确,小说主人公在“酒国”人的利诱之下,吃完这道“红烧婴儿”,随后又在“酒国”的美酒催发下进入“太酒幻境”,已经搞不清那道菜究竟是“真婴儿”还是“美菜肴”了:宴席上那道堂堂皇皇的美食,究竟是酒国的厨艺大师把菜肴妙手做成了婴儿,还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鲁迅《狂人日记》第十二节)”“我”们把孩子做成了菜肴。在酒国,“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但是,莫言笔下,酒国人以及来到酒国的人,已经没有“没吃过孩子”的人了。

所以,俄国人的这个“大卸八块”的飞天男孩,真算是理解我们的莫言了。

再看俄文版《酒国》封面正上方有一行字:“诺贝尔奖主要候选人”。请注意,这里比2009年和2010年“丛书”封面低调一点。“未来诺贝尔得主”的丛书标志,没有放到封面,而是被设计者放到扉页和封底。

根据俄文版《酒国》书后的出版说明,此书签署交付印刷的日期是2012年8月24日。如果加上运作选题、版权谈判、翻译加工,显然这个“未来诺贝尔得主”工程的操作要更早一些时日。可见“安芙拉”出版社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此书第一次印数是3000本。现在,“安芙拉”出版社官方网页的“畅销书”一栏,莫言的《酒国》排列第一。事实上,现在俄文版的《酒国》,无论实体书店还是网络商场,都已经断货。当然出版社很快就会有“第二刷”,而且一如既往,会以“莫言”命名一个新系列。《酒国》的译者伊·亚·叶格罗夫和其他俄国的汉学家正在加速翻译《丰乳肥臀》、《红高粱系列》、《蛙》以及其他,不久的未来,俄罗斯书店的书架上,一定会出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丛书的。

押宝2013《酒国》的胜算,鼓舞着“安芙拉”,一边继续扩大莫言效应,一边押宝2013年的诺贝尔,推出自己的候选人。一如既往,出版社请网民参与,对出版社看好的几位作家投票,或许又是一种营销攻略。

这一次“安芙拉”的诺贝尔候选人有六位。

第一位是萨尔曼·鲁西迪爵士,就是那个“可恶”的“拉什迪”,诺贝尔敢给他吗。第二位是菲利普·米尔顿·罗斯,美国著名小说家,成名作《再见,哥伦布》。第三名是以色列作家阿摩斯·奥兹,不甚熟悉。第四位是苏联时期就大红,90年代又大紫的俄罗斯诗人叶夫根尼·亚历山德罗维奇·叶夫图申科,他也写小说、散文,也编剧、导演电影、参加表演。第五位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也是不甚熟悉。但是,他的畅销小说《苏菲的世界》却是中国读者熟知的;这本书已有53种语言的译本,全世界发行总数3000万。第六位是科学怪杰史蒂芬·威廉·霍金,他的故事人人皆知,不必多说了。

而除了圣彼得堡的安芙拉,世界上又有多少出版社参与诺贝尔押宝呢,全球又会悬出多少诺贝尔“公案”呢?“安芙拉”出版社只是一例“双耳瓦罐”罢了。“诺贝尔情结”并非中国,天下谁能免俗!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