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刘波/文 俄罗斯总理普京正在面临2000年他开始主宰俄罗斯政坛以来最严峻的政治挑战。在此之前,面对国内外政治对手的批评,民众的高支持率是他最有效的反击武器。而本月初举行的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表明,普京的这一政治资产正在缩水。但另一方面,各种迹象也表明,现在还不是他最危险的时刻。
根据12月9日宣布的出人意料的选举结果,普京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主导的统一俄罗斯党的得票率未过半数,而在2007年的选举中,统一俄罗斯党的支持率还高达64%。根据选举规则,只有得票率超过7%的政党才能分配国家杜马的450个席位。因此,统一俄罗斯党、共产党、公正俄罗斯党和自由民主党将进入杜马。
普京在选举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称,选举结果反映了真实的政治力量格局,他还对选举后出现的大规模抗议表示不屑一顾。对此可作两方面解读:一方面,大选即将在明年3月举行,普京需要表现出信心,稳住阵脚;另一方面,普京明白,意外的选举结果虽然会带来一定不利影响,但还不足以引发“政治地震”。
原因有三:第一,统一俄罗斯党虽然票数未能过半,但得票率居第三位的公正俄罗斯党(13.2%)是现政府的政治盟友。普京的势力依然可以非常轻松地维持对国家杜马的掌控;第二,主要的两个反对党——左翼的共产党和极右翼的自由民主党——互不相容,不足以与“梅普”分庭抗礼;第三,在从2000年开始的普京时代,以克里姆林宫为首的俄罗斯行政体系是主导性的政治力量,杜马在国家机器中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叶利钦时代。
因此可以说,虽然选举结果大大鼓舞了反普京的势力,但其现实政治冲击还有待观察。当然,选举所暴露出的“普京时代”的问题不可忽视。当前的示威活动主要反映了民众的两种心态,一是对选举舞弊和不公的抗议,二是对普京长期把持政坛、培育亲信势力、操控国家命运的不满。普京的抗议者中既有自由主义者,也有共产党人和一些民族主义者。这一力量在俄罗斯一直呈抬头之势,本次抗议可能使其更加公开并得到国际关注,未来可能带来更多冲突。
一些媒体将此次抗议与今年初的“阿拉伯革命”相提并论,这一对比并不合理。俄罗斯与中东国家不同,存在着完善的国家机制、稳定的选举制度和较大程度的媒体与言论自由。而且本次抗议目前为止也是和平的,抗议者与军警都没有过激行为。抗议其实是民众向普京发出的一种政治讯息,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可能是退潮而不是激化。
在今年的不少中东国家,之所以会发生革命,是因为渐进的改良之路已经断绝,对前途丧失信心的民众选择走激进道路。而俄罗斯当前的情形远没有那么严重,民主制仍在运行,抗议也是执政者与民众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但当然,普京势力长期执政对国家政治经济局面产生的毒化效果是不容忽视的,这可能给俄罗斯带来一种新形式的威权主义。
本次抗议也标志着俄罗斯民众与普京之间的“蜜月期”彻底走到尽头。叶利钦的执政时期是一段混乱和低迷的年代,所以普京最初的上台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借助于高涨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以及迥异于叶利钦的活力与朝气,普京成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俄罗斯的主宰者。而这中间,也隐隐约约体现了一些俄罗斯人传统的寻找“好沙皇”的情结。但这种支持的代价正在逐渐凸显。普京集团的长期执政也带来了政治力量来源的单一化,没有其他政治势力能对他们构成有效的挑战。现在的俄罗斯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普京执政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但从其他政治势力那里也找不到出路,只能投票给自己未必支持的其他政党,以此表达不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俄罗斯的民主转型并未完全成功。是选择“强人”还是选择“混乱”,俄罗斯人还是在这一令人纠结的历史泥潭中打转。
(作者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