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Savills中国区董事长刘德扬:自投业务筹划中

2011-12-27 08:1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哲 大气候变了,不仅开发商要过冬,综合服务商也在调整。

本网独家获悉,继世邦魏理仕环球投资公司联合中国开发商投资内地后,Savills(第一太平戴维斯)正在筹备建立亚太区的资产投资管理部门,并有意自行投资中国市场。

“中国还将会是最值得投资的市场,我们希望在做好目前服务业务的同时,也尝试做一些项目的投资,就像我们在欧洲市场做的那样。”Savills亚太区董事、中国区董事长刘德扬26日在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

这家源自英国的房地产服务企业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已经树立房地产顾问行领域的领导者地位。刘德扬说,“过去十年,中国房地产第一波过去了,我们对公司业务的发展很满意,未来将是以商业地产为主的第二波浪潮,Savills也会进一步调整自己,加快发展。相信今后几年,中国将成为我们全球最大的市场。”

经济观察网:这轮调整对房地产综合服务商而言,影响在哪?

刘德扬:目前公司的七个板块,主要受影响的是住宅板块,但商业和写字楼等其他版块,都有很不错的表现,因为市场本身没问题。今年一线城市商业零售中心、写字楼的租金升幅都在10%左右,销售也非常活跃。

经济观察网:我们听说包括你们在内,一些代理行有转型的动作,比如自己做投资。

刘德扬:此前,Savills在欧洲就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自己做一些投资。目前正在筹划在新加坡或香港成立亚太区的投资公司,项目主要是面向东南亚。下一步可能会到中国来投资,要成立人民币基金投可能要更慢一些,要看客户怎么决定。

虽然说一些同行已经在内地做了尝试,比如和内地开发商一起合作开发项目,但是我们还是看好长期的趋势,会慢慢来,虽然短线可能错过一些机会,但是会坚持自己的策略,有得有失。

经济观察网:自己来做投资,会不会跟以前顾问角色有冲突?

刘德扬:其实是很自然的业务衍生。一方面,我们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二个,很多客户都要求我们来做投资,要求 “一个项目,不要投多,少一点也行”,这样客户自己觉得有信心。

当然,在我们的结构中,服务和投资,这两个业务要完全独立。

经济观察网:跟摩根斯坦利和黑石比,你们有优势么?

刘德扬:Savills不是他们,但也有独特的优势。扎根在亚太区二三十年,客户人脉关系、对当地市场的了解,这都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会在不同地区的做不同的投资品种。

经济观察网:那么产品结构和区域性上,今后你们可能偏向什么?

刘德扬:在选择的投资区域,我们还是主要看好一线城市。虽然从现在价格来看,资产看似很贵。但这是经济周期的问题,一线城市总归是一线城市,比如香港和新加坡,它的价格贵了很多年,但是现在仍然有活力。

反而在二线城市的投资,可能会更加谨慎。因为在这些高增长期的区域,有供过于求的风险。

产品上,我们可能更多关注是零售中心和写字楼的市场。当然,商业地产领域,目前有点过热。任何一窝蜂的热潮,都会有很多的过度开发,但也会有最终的调整。

经济观察网:除此外,传统的服务业务会有哪些调整?

刘德扬:今年开始,和未来两三年,首先是要加强地理覆盖,在二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拓展业务。其次是在业务结构上,要做全新的高端公寓服务管理公司,虽然其他的代理行也有做过,但是一直没做起来。

高端公寓服务管理公司,它不同于传统的物业管理公司。比如他们可能会在促进租赁水平方面,会跟业绩直接挂钩,做提成。但物业是管理费,固定的。在我们公司内部,他们也是两个团队,理念也不同。新业务主要是要把高端市场的服务做得更精细化。

作为跨国公司,Savills也会把国外成熟的经验复制过来,这也是中国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标志。

经济观察网:内地市场在Savills中,占据什么地位?你的远景是什么?

刘德扬:目前来说,第一太平亚太区的业务占到公司全球的一半,中国在几年后要做到亚太区最大的市场。但目前而言,香港市场是最赚钱的。这个市场虽然小,但是产值很高,成交活跃灵活。这是外汇管制严格的大陆城市可能缺乏的。

我们目前在几大行中,区域布局规模,不算太多,也不算少,成立了12个分公司,五大行中好像仅次于戴德梁行。今后还要进入更多高增长的区域,同时深度拓展现有区域的市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