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冯娟 孙威威 各位好!欢迎收看本期的《 橙色视点》。回首过去的2011年,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考验之后,由于受到内外部经济形势制约,去年企业实体经济的经营普遍较为困难。而与此相反的是,银行业却独善其身,企业利润出现了大幅增长。银行业整体实现了高达人均40万的利润率,这不得不引起了人们的怀疑与深思。他们的利润从何而来呢?
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去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人均利润近40万元。据此测算,去年全年的利润增长幅度将接近40%,人均利润超过50万元。这样的利润增长幅度,甚至超过了石油、烟草等高暴利的垄断企业。相比之下,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前三个季度实现利润3.68万亿元,除去个人所得税,人均净利润不过3万元,以此计算,银行的人均净利润是工业企业的12倍。
主持人:其实,不管银行的高利率是来自传统的“吃利差”,还是银行的自身努力。在很多人看来,商业银行作为第三产业,其利润来自整个经济产业链条的中间环节。但是如果这个中间环节在产业链条上攫取利润过多,那么,实体经济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利润必然就会薄。金融对经济的作用就不是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是制约经济发展了。
当前,在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成果中,税费每年呈现20%以上的增速,2011年财政收入突破了10万亿大关;国企利润特别是垄断国企利润基本是旱涝保收,并且每年增速都在10%以上;银行业则继续保持了高利润的增长,而我们知道过去的2011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都上浮了20%~50%,国内中小企业的日子基本上都不好过,面临资金困局,盈利能力出现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和倒闭的现象数量非常多。那么,这样的局面还是一个健康的状况吗?
主持人:根据专家的观点,作为银行家们也不希望盈利那么高,这毕竟和实体经济相比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但是想依靠银行自身去降低利润也很难,因为这是一种骑虎难下的一种局面。银行的指标都是分到各个分支机构,而银行当年的盈利状况将决定他们工资奖金的量,他们不可能有动力把利润率降低。
今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股权多元化,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在银行暴利的新闻在网络上热烈讨论时,人们提出要只有对银行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终止银行暴利,那么银行的市场化究竟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合理呢?
主持人:我们期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加快,和司法的完善。同时进一步降低银行业的准入门槛,这两个问题也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特别是发展一些中小微型的金融机构,他会使得银行业自身的经营更为充分,暴利也能得到缓解,更重要的是他在服务中小企业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上,带来的贡献也会是非常大的。好感谢收看本期橙色视点,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