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内蒙古降速
2012-02-18 10:27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宋馥李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目前,我国的产业政策,普遍实行“一刀切”,操作比较简单,制约着内蒙古发挥能源和资源优势。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馥李  “我在北京。” 2月16日,内蒙古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开发局局长王秉军短信回复记者。

近两年,王秉军频繁地往返北京和呼和浩特,在各个场合,说明内蒙古发展煤电用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意义,争取获得共识。去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无疑给他力主推行的煤电用一体化战略带来了利好。

去年,内蒙古还召开了“煤电用一体化”论坛,邀请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能源所、中国能源学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研讨“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形势日益紧迫,随着内蒙古对煤炭开采的收缩控制,该战略的尽快落地,被寄予厚望。

这既是王秉军的压力,也是所有内蒙古高层的压力。

2012年,内蒙古的GDP增长率,即定目标为13%。相比于之前的内蒙古速度,明显降速。这是内蒙古连续第5年降速。

10亿吨的焦虑

南粮北牧,东林西铁,遍地是煤。2011年,内蒙古生产总值超过14000亿元,增长14.3%左右。这是内蒙古经济总量在2010年跨过万亿元门槛之后,又一次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是,对于内蒙古来说,要“快”不是问题,怎样“好”起来,才是工作重心。作为西部省份,内蒙古2011年的人均GDP已逼近浙江,看上去非常扎眼。财富日益膨胀,资源收益分配却难以均衡,“快”的烦恼日甚一日,内蒙古开始“有计划”地放缓经济发展节奏。

2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两会”上,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12年,内蒙古的GDP增长率,被确定为13%。

显然,相较于过去10年的增长率,这是一个舍快而求稳的目标,经济增长目标被“适度”压缩。相应地,未来3年直到2015年,随着大规模煤矿整合的开始,10亿吨将被作为一个关键性指标加以控制,保持稳定。

此前,巴特尔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鉴于在运输通道、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方面的压力,内蒙古今后将把煤炭生产规模控制在10亿吨以内,同时把主要精力转到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大力发展非资源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

这10亿吨的目标,内蒙古需要着力压缩和控制。

根据内蒙古煤炭工业局的统计数据,内蒙古2011年度的煤炭产量为9.79亿吨,销往区外6.05亿吨,占总销量的62%,按照现有的速度,2012年,煤炭产量将轻松突破10亿吨大关。

10亿吨。在很多内蒙古的研究人士看来,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2001年,内蒙古的煤炭产量刚过1亿吨,内蒙古当时的GDP总量为1600亿。今昔对比,2011年,内蒙古煤炭产量逼近10亿吨,而GDP总量却超过14000亿,煤炭产量与GDP增长,保持相同的增长节奏,内蒙古因煤而富、一煤独大的产业特征显露无遗。

而当下,煤炭价格节节攀升,全国性的“煤荒”和“电荒”还在持续蔓延并呈扩大之势,地方政府和企业有着难以抑制的卖煤冲动,只要开足马力挖煤,内蒙古GDP的增长率,将毫不费力地跃升,甚至再次问鼎增长率的桂冠。

显然,这种发展模式,已被内蒙古的高层所否定。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保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更为重要。巴特尔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因锡盟两起刑事案件引发的群体性聚集事件,一度让内蒙古面临严峻的考验。

产业能否西移?

2011年6月2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了内蒙古四大战略定位,即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煤电用一体化产业课题组的一份资料显示,如果单纯作为煤炭和电力的输出地,对内蒙古来说很不公平。因为,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尚未形成,内蒙古的煤炭和电力输出到了沿海地区,污染和减排压力却留在了当地,在单位GDP能耗这个硬杠杠下,内蒙古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内蒙古也一直在呼吁,在节能减排指标的测算和分解上,希望根据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特点来区别对待,探索建立以消费为基础的排放统计体系。

要成为能源基地,而不是能源输出地。那么,内蒙古13%的经济增长目标,在煤炭产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将依靠什么来获得两位数的增长?

发展非煤产业,最终仍要围绕煤炭来做文章,延伸煤炭产业链的思路应运而生。2010年,曾任鄂尔多斯副市长的王秉军,担任内蒙古发改委副主任兼能源开发局局长,便开始推动实施煤电用一体化战略。

简单概括,煤电用一体化战略,就是加快国家战略西移的步伐,将东部沿海地区高耗能的重化工业,逐步转移到内蒙古,发挥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同时,支持内蒙古建设能源密集型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种构想逐渐形成体系,并在内蒙古取得了广泛共识。”《内蒙古“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战略》主笔人之一、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永军说,实际上,这与内蒙古调整结构,发展非资源产业的要求是一致的,要更好地发挥内蒙古的能源优势,只有在内蒙古布局高能耗环保产业,提高用电负荷。

煤电用一体化战略,核心在于“用”。

2011年,《内蒙古“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战略》完成了初步编制,基于煤炭和电力,内蒙古累计规划了7条产业链,做“用”的文章。这7条产业链分别为:煤炭-电力-冶金产业链;煤炭-电力-多晶硅-光伏制造;煤炭-电力-稀土新材料;煤炭-电力-煤化工;煤炭-电力-氯碱化工和氟化工;煤炭-电力-建筑陶瓷;煤炭-电力-云计算产业链。

如果实施顺利,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将达到2.5吨标煤/万元,比2010年下降23%。同时,可实现工业增加值9000亿,带动30万人就业。

实际上,近几年,进入内蒙古的国内五大电力巨头,均实现了煤电一体化,用煤炭开采的利润,填补发电带来的亏损。而神华集团的鄂尔多斯煤制油项目,已经在2010年正式投产,其煤制油装置是目前世界最大煤直接液化装置。

国内一家发电巨头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延伸产业链,也是企业未来的趋势。众所周知,发电环节长期亏损,要想实现经济效益,必须向上下游延伸,上游是煤炭开采,下游的7个方向,均立足于内蒙古的资源优势,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实际上,我们已经通过兼并和参股的方式,向下游延伸了。”这位负责人说。

内蒙古能源开发局局长王秉军表示,能源变为产业用能,是一个效益倍增的过程,比如煤炭-电力-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产业链中,终端产品与煤之间的产值比是50多倍。

而延长产业链,同时也能缓减内蒙古日益倍增的节能减排压力,无论在哪条产业链上,发电环节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如果延长产业链,单位GDP的能耗将大大降低。经过初步测算,通过发展以上7条产业链,2015年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将比2010年下降23%。

不差钱,差政策

除了央企在集团内部实施产业链延伸,内蒙古更希望的是,在这样的产业政策下,吸引东部大批中小企业,实施产业转移,进入到各个园区,与煤电巨头们共同构筑这样的产业链。

众所周知,央企是总部经济,如果仅仅是在集团内部延伸产业链,地方政府很难获益。而加大各个煤电基地的园区建设,广泛吸引中小企业投资,形成下游产业集群,才是内蒙古最希望看到的。同时,随着这些产业的引进,内蒙古长期存在的人才和科技创新的短板,也能够改善。

2011年,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了1万亿,而在今年,将继续保持投资快速增长的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今年,还有大把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这些产业链的延伸,钱不是问题,关键是政策。张永军说,目前,我国的产业政策,普遍实行“一刀切”,操作比较简单,制约着内蒙古发挥能源和资源优势。最棘手的问题是,在上述的7条产业链中,多晶硅、煤化工、建筑陶瓷等行业,均属于国家发改委严控的产业。

单以上述产业报国家发改委核准的话,很难得到通过,煤电用一体化战略能否在国家层面取得共识,才是关键所在。

去年一年,内蒙古能源局通过各种渠道,与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进行了“沟通”,希望达成共识,得到政策的倾斜,在项目核准上放松管制。不断“沟通”的结果是,国家层面逐渐也给予了肯定。2011年,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吴贵辉曾指出,研究煤电用产业一体化问题,拉长上下游产业链,既提高规模化效益,又提高技术、产业集成效益。

但是,要真正实现国家重化工业的西移,则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例如,要把江苏的重工业迁过来,必须实施区域经济合作,双方互惠互利,才能落地。张永军说,煤电用一体化战略,虽然由内蒙古提出,却涉及到全国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触及多个省市的切身利益,只有得到国家层面的协调,并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才能逐步落实。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