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百年
导语:现代旗袍诞生不久,就和沪上的名媛、艺术家们挂上了钩。

 

经济观察报 杨婷婷/文 不久前的两会上,有女人大代表欲集体穿旗袍参会,引得各路网友大声反对。张艺谋在他的新作《金陵十三钗》预告片里,众人穿着旗袍摇曳走来,好不活色生香,光看衣服,这票价也算值了。如今旗袍出现,总是这样,往往伴着话题。人们关心什么人穿,在哪儿穿,却总是忘了真正的主角,旗袍。

在英文里,旗袍的名词解释是一种中国式的one piece(一件式)洋装,外国人不晓得的是,中国女孩今天更喜欢西方设计师裁出的西式洋装,这种中式礼服,已经鲜有人问津,它们出现在李安、王家卫的电影里,在博物馆里作为古董展出,或者是迎宾小姐的工作服,却唯独不会出现在普通人身上。

又一种民国范儿

近两年,人人都在怀念民国范儿,不过大多是精神层面上的,服装被拿出来说的不多。也没人想着拿着中国传统服装元素做一下古装,但是,只要一看到男罩长衫女着旗袍,那个时代的氛围似乎马上就能卷土重来。

按照服装史教科书的说法,旗袍应该是起源于满清时旗人的服装,作“旗式袍服”之解。但我们今天说的旗袍,则应该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

说民国,就有绕不过去的城市,十里洋场老上海。当时的上海,踏在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上,传教士、商人、革命党都在上海开办女学,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她们穿着素雅的淡色旗袍,代表着知识界的最新审美,于是社会名流们纷纷向她们学习这种装扮。

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另有女性赋予了旗袍新的生命,那就是上海的高级妓女们,这有个有趣的理论——上海的妓女在上世纪前半叶引领了整个上海的时尚品位,妓女就是当时的时装模特。从早先为了招徕顾客而去相馆照相,到性感的旗袍,都是高级妓女率先尝试。这种说法相信,妓女们是为了和一战后大量进入上海的日本和俄罗斯妓女竞争,才请人设计出了这种能够凸显身体重要部位的职业服装,俄罗斯妓女总是穿着紧身的连衣裙,大概这是竞争意识使然。所以,旗袍天生就是性感的。

至于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唯一真实的,只有史学家才能够给出答案。但这两种说法却印证了旗袍的一大特点,就是它极富戏剧性,同样的一件衣服,在不同人身上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既能大俗,又能大雅。如果不是被后来沪上众多交际花穿在身上,恐怕旗袍难以在接下来的20年间大行其道。

旗袍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取得了难以想象的辉煌,如今人们钟爱的旗袍,是以30年代旗袍为原型的,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使得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用较软的垫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同时,此时的旗袍都很长,这也和国际潮流接轨,在当时的时装中心欧洲,30年代的女裙一样流行摆线低腰线高的款式,无论是裁剪还是结构上的变化,这些过程全部都是在上海经历的,海派旗袍是中国旗袍的楷模。

从当时再往后至今,除旗袍以外,中国再也没能产生出能在世界上有如此影响力的服饰。缺乏修饰的戎装在接下来半个世纪统治了女性时装界,人们再次开始关心潮流,已经是近20年的事儿了。而此时的时装家族,已经没中国什么事儿了。而绝大多数人的审美教育,也早已断层。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百年旗袍展”上展出了大量的“百年”旗袍,人们可以看到从民国旗袍的诞生到30年代收腰、开衩提高的款式以及西式“改良旗袍”的出现,直至40年代以后各阶段旗袍的变奏,如何体现出属于东方的神韵。

旗袍的名人效应

现代旗袍诞生不久,就和沪上的名媛、艺术家们挂上了钩。当时设计旗袍的,多是较有名气的画家,而像唐瑛这样的名媛不仅有着数不清的旗袍,自己还经营着一家时装公司,专卖旗袍。

还是不得不提到上海,这座在当时就被赞为“东方巴黎”的城市当时对服装信息的渴求已经不输当下,时装公司要在画报上做宣传,而《良友》画报、《妇女》杂志都有开设服装专栏,告诉上海女青年们时下流行什么,还会约请画家设计服装,此外,当时的电影中心也在上海,和今天一样,当时的各大电影公司都会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电影中的女主角设计最漂亮的旗袍。

因《王先生与小陈》这一漫画而出名的画家叶浅予就是被各种机构邀请的“设计师”之一,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到这个业余职业,“我有时画点妇女时装设计图,因而受到云裳时装公司的聘请,当了一个时期的时装设计师。这个新职业等同唱京戏玩儿票,自得其乐而已。”1928年10月为《良友》杂志设计了若干款冬季女性服装样稿,一般是内穿旗袍,外罩各式大衣或斗篷,在大衣或斗篷的袖口和领子上配有裘皮,就反映了当时旗袍的下摆逐渐上移的趋势。当然,除了旗袍,他还设计连衣裙、衫裙一类。

另一位画家方雪鸪则从1934年开始,连续在《美术杂志》发表了数十款女装设计,款式既有中式旗袍,也有西式外套,他们设计的服装既参考了西式的剪裁,又在装饰和款式上保留了中式服装的元素,颇有今天流行的“跨界”之意。

促使这些服装创意流向生产的是民国名媛们,旗袍女皇唐瑛和陆小曼素来以爱旗袍出名,1927年,在上海静安寺的一栋3层小洋楼里,唐瑛创立了云裳这家第一家为女性开办的时装公司。

唐瑛和陆小曼不仅是公司的形象代表,还在公司开业之初亲自在店内为顾客试穿新衣,他们的服装主打“新”而不是“贵”,唐瑛还聘请了从法国和日本学习美术回来的江小鹣为云裳服装公司的设计师。这家时装公司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据说就连天津和北京街头的时髦女子,穿的都是唐瑛公司的衣服。

云裳时装公司的成功带动了整个上海滩服装的发展,很多日本、印度、东南亚的富豪,都会到上海前来选购旗袍和时装。

在旗袍愈来愈流行的大背景下,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法令,确定旗袍为国家礼服之一。如果唐瑛让整个上海滩开始沉迷于旗袍,那当时的第一夫人宋美龄便让旗袍成为了中国象征,即使是在二战期间在美国国会演讲时,她依然穿着最婉约的中式礼服——旗袍,美国人后来说,那样打扮的一个中国女人,却说着英文,这感觉太奇妙了。

新中国成立后,政客夫人们依然爱穿旗袍,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因在一次国事访问中穿了旗袍,却成了“文革”后被批判的“罪状”。“文革”后,旗袍正式出现的场合,要么就是在领导身上分外庄重,要么就是帮衬着电影明星出现在红地毯上。

不过如今人们能看到旗袍最多的地方,是在餐厅或者洗浴中心的接待,那些穿着改良过的大红色旗袍的女服务员,让旗袍成了廉价与恶俗的代名词。曾经那件穿起来不能驼背,腿不能打弯,对人身材要求极高的旗袍,开始渐渐和性感绝缘,民国时期手工制作一件旗袍,至少要一百道工序,如今虽然只简化到十几道,但也已经渐渐被束之高阁。

这样的变化,真不知说些什么好。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