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难在何处
导语:中国古代,道统与政统是分离的,各司其责。这种传统与现代世界通行的社会治理理念不谋而合。只有重回这个传统,才能从根本上划清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

经济观察报 华提/文 4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人们注意到,《意见》完成的日期是去年3月23日,并在内部印发,时隔一年多向社会公布,足见高层的审慎态度,也表明向社会宣示改革决心及寻求公众支持的意图。

从《意见》对改革目标的描述看,改革贯彻了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的精神,符合现代社会的治理理念;从改革涉及的利益主体看,则牵涉126万家事业单位、4000多万事业人员。因此,《意见》甫一公布,立即在社会激起强烈反响。

事业单位汇集了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专业技术人才,拥有数万亿元国有资产,涵盖教育、卫生、科技、文化、新闻出版等主要公共服务提供部门,是中国最大的公共服务部门,消耗了地方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未曾断过,然而,不但成效甚微,反而“事业病”愈演愈烈,以至于成为腐败高发区及公众不满集中领域。改革设计者对于事业单位改革的难度显然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在《意见》中有“攻坚克难”的表述。

近年来,关于“改革停滞”的舆论不乏市场。具有实质性改革意味的事业单位改革,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年、政府财政收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重新出发,时机选择可谓恰到好处,应该可以让人们重拾对改革的信心。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分析公众舆论的反应,对于事业单位改革,公众的心态是普遍叫好但却信心不足。一方面,人们认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不亚于农村改革与国企改革,是中国迈出的社会改革的重要一步;但另一方面,人们却认为,事业单位改革不会取得后两者那样的成效,甚至悲观地认为改革最终会完败者也不在少数。从门户网站、微博上对事业单位改革消息的海量评论中不难看到,对于事业单位改革不看好的舆论,竟为主流。

一项好的改革,为何不被看好?归纳不看好的主要理由,是特权和既得利益会成为改革翻不过去的火焰山。尽管网络舆论不被官方承认为主流民意,但不容否认,海量的评论总归具有相当代表性,值得倾听。

细察公众的担忧,不可谓没有道理。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最成功的改革都是危机倒逼出来的,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日子过不下去了,不得不改。由于改革的动力来自于人的底线需求——生存意志,所以往往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应。农村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莫不如此。很少有在日子过得还不错情况下的主动改革。此次事业单位改革的动力到底有多强,公众存疑,符合常识。

考虑到特权与既得利益问题,公众的担心则更难说多余。

以高等教育为例。中国的大学首先是一笔庞大的资产,更有上至副部级下至科级无数大大小小的乌纱。如此大的利益,都掌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此,手握权柄者是否愿意实现“管办分离”?即使分离,分到哪里?在国有体制一成不变的情况下,所谓管办分离,如何避免不过是“换个婆婆”的结局?

报载,北京市对医院曾经试行过管办分离,但医院管理局局长仍由卫生局局长兼任。管办合一的动力与惯性,不可谓不强。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老总在政府高官之间的经常性游走,更让人看到中国政、事、企之间事实上无法割断的联系。

据统计,目前仅由中央部委所属、名为事业单位但事实上事企不分的单位,即达6000余家。这些单位,你与它说市场,它与你谈公益;你与它谈公益,它与你谈市场。脚踩行政与市场两只船,非驴非马,既损害政府形象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公众对之早已厌弃,但受制于既得利益,没有部委愿意放弃。

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也让公众对事业单位改革不敢乐观。

一些部级单位下属的媒体,多年来以摊派为生,根本缺乏有效阅读,社会上流行已久的“防火防盗防记者”民谚,事实上所指的就是此类媒体的记者。但是,这些媒体,却被赋予“占领宣传阵地”的使命,即使其影响舆论的能力早已微乎其微,但却屹立难改,原因不过是“阵地意识”为其撑腰。

上述因素的存在,公众对事业单位改革缺乏应有的信心,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显然,要保证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技术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旧有观念的藩篱。

具体而言,需要改变对一些行业性质及功能的认识与定位。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理念固然很好,但具体哪些属于政府,哪些属于市场,哪些属于社会,仍然需要正本清源,一一厘清。

教育与媒体,都负有教化之责。一个根深蒂固的意识是,它们都应该由政府包办与垄断,但事实上,这不过是近现代以来才形成的传统。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上,道统与政统是分离的,各司其责。这种传统与现代世界通行的社会治理理念不谋而合。只有重回这个传统,才能从根本上划清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而只有边界清晰了,事业单位的改革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否则,在旧有的窠臼中腾挪,终究行之不远。

(作者为媒体人)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