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2014山东破冰
2012-05-05 01:43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种昂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山东省人口流出多,且本地高考竞争激烈,山东异地高考试点的推广价值,会大打折扣。不过也有人认为,正因为山东推行异地高考的阻力最小,才可能成为全国破冰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种昂 今年3月,山东开全国之先河,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允许外地考生参加山东高考。按照山东省规划,异地高考将在2014年起正式执行。

破冰之举,顿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高考制度改革不仅仅关乎教育体制本身,还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不仅仅关乎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还涉及不同区域间的利益博弈。高考制度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必然引发整个体系的变动。

正如山东省教育厅有关人士所言,这一创举仅有一个宏观性的政策还远远不够,尚需大量配套的政策和细则的出台才能加以实施。这不仅需要改革者冲破现有体制的勇气,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意识和建立新体制的创新精神。

破冰之举

“在山东率先推出异地高考政策之前,教育厅内部并非一种声音,也是争论不断。”山东省教育厅学生处司金贵处长说,毕竟此前全国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出台政策需要很大的勇气。

事实上,酝酿第一个推行异地高考的是湖北省。可是,2011年10月湖北省却暂停了这一项高考改革措施,同时明文规定,非湖北省常住户口人员不得报名。异地高考在湖北夭折之后,山东省破冰之举立刻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2012年2月29日,山东省正式出台了《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规定,“从2014年起稳步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凡在我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我省就地(所就学的高中段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我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对于《意见》的出台,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宋承祥解释道,一是充分考虑了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二是在更大的范围内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

2012年两会期间,全国9万多“随迁子女”家长发布了《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公开信》。公开信指出,当前全国已有2.6亿流动人口,其背后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一日不得到解决,就会有数千万的孩子面临失去良好教育的困境,会有数千万个家庭遭遇分隔两地的痛楚。

近年来,山东这一情况在全国来看较为突出。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山东是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常驻人口增加最多的省份之一。2011年,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4.51万人,比上年增加10.65万人。由此,引发异地高考的现实需求也更加迫切。

与此同时,另一个现实是近年来山东生源数量持续大幅度下降。山东全省总人口全国第二、经济总量全国第三,高校资源也位列全国前列。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统计,山东省现有139所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达到了164.6万人。

可山东的生源数从2008年78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57万人,预计今后几年山东省高考报名人数将进一步减少。异地高考的改革却可以为山东高校带来一定数量的生源。

山东省教育厅学生处司金贵处长认为,目前省际间中小学所用教材不同,高考试题也有差别,放行异地高考,既方便了这部分学生,也在更大范围内体现了社会公平。这也是推动异地高考政策出台的初衷。

无论是山东高校还是外地学生,对于异地高考政策的放开,都有着现实的需求。不过,济南一中校长尹守峰认为,山东历年来高考门槛较高,其高考分数线在全国不是最高的也肯定在前几名,实际能被这项政策惠及的考生肯定人数不会很多。这就使改革便于开展。

王文明是从安徽芜湖来济南打工的一个木工,他的孩子在家已读初三。可当他得知山东将在2014年实施异地高考政策后,却因山东学生考分太高,并不打算将孩子迁至山东就读。根据去年两省的高考数据:安徽文理线一本分别为534分和547分,山东则高达567分和570分。去年安徽的总录取率为76.7%,本科约占37.5%;山东的总录取率则是87%,本科为44%。

教育专家熊丙奇也指出,山东省人口流出多,且本地高考竞争激烈,山东异地高考试点的推广价值,会大打折扣。不过也有人认为,正因为山东推行异地高考的阻力最小,才可能成为全国破冰者。

利益调整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现行高考制度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它不仅仅关乎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还涉及不同区域间的利益博弈;不仅仅关乎教育体制本身,还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高考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必然引发整个体系的变动。

“目前山东高考录取时存在不同城市有不同录取分数线的情况,若要推行异地高考,首先就要求统一录取分数线。”一位山东省教育厅的内部人士指出,如果省外的考生都可自由选择,本省考生却被户籍所限的话,以公平为目的的改革就会出现新的不公平。这既是出台政策前的争议所在,也将是推行改革的最大难点。

在山东境内,高考录取有着“三条线”的政策,即副省级城市济南和计划单列市青岛执行一条线;有市属大学的市统一划一条分数线;其他市一条分数线。济南、青岛与其他分数线差原则上控制在20分之内。

异地高考的推行,必然打破山东境内原有的利益格局。济南、青岛与其他地市录取分数线有着20分差距,若统一分数线,对于其他地市考生可实现公平竞争;但对于上述两个城市的考生来说,显然却是利益的巨大损害。

早在去年7月,《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实现异地自由报考,推进高考公平”。最终夭折的原因,据说就是在征求意见时遭到了当地民众的反对。

熊丙奇认为,解决异地高考是一个涉及地方高考利益的大问题。就是地方政府想推进,但本地户籍拥有者对此有何态度,十分关键。

山东出台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尽管有着“从2014年起,根据本科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统一全省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表述,但何时执行、如何执行却只字未提。

山东省教育厅方面表示,目前统一分数线的改革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总的原则就是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政策和山东省实际逐步推进。至于省内考生跨市报考问题,则要根据山东省高考录取分数线划线办法的改革进程来决定。

异地高考不仅涉及突破山东境内原有的体制,更是牵扯到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均衡。事实上,让许多省市对于异地高考望而却步的一大原因在于,“高考移民”合法化会否引发移民潮,进一步激化输入城市的交通拥堵、人口密集、就业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

根据青岛市教育局基教处的统计,目前仅青岛市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就达到12.5万人,并且每年新增新入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都在万人以上。“尽管山东考分高,会挡住部分考生,但这也恰恰说明山东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如果外地考生是从小学、初中开始在山东就读,这一分数差距就会基本拉平。而且,青岛有计划单列城市的20分优惠,在分分必争的高考中,这20分太诱人了。”青岛市招办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道。

大量外地学生的涌入,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也涉及到地区间财政资金的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济顺指出,一个地方有多少高中生入学,就有多少地方财政补贴投入。可异地高考却让输入地财政资金分散到异地的考生身上。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靠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地方财政基本无法解决。

正如教育专家熊丙奇所说,“解决异地高考存在地方政府利益、教育行政部门利益、高等学校利益、本地户籍人口利益和外来人口利益等诸多现实利益纠缠与博弈。”而任何一次破冰式创举,不仅需要改革者冲破现有体制的勇气,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意识和建立新体制的创新精神。

真正实现异地高考绝非一蹴而就。目前,山东已设定了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应有山东高中阶段完整的学习经历(即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全部是在山东参加考试的,且成绩全部及格);二是父母中至少有一方在山东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和住所。

对于何为“相对固定的工作和住所”,山东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司金贵表示,目前具体的标准尚在研究之中,但应该不会与是否购房相结合。异地高考在山东的推行,不仅仅需要一个指导性的《意见》,还需要大量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