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张广昭/文 前不久,俄罗斯政府批准了新版的私有化计划,包括俄罗斯石油公司、储蓄银行等十多家大型国有公司和银行将在未来三年内被私有化。甚至,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部长别洛乌索夫表示,某些企业被列入国家战略性企业之列,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不可以私有化,从原则上讲,不可以私有化的企业是不存在的。
断言俄罗斯的新举措意味着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走向终结的结论,恐怕会引起不少的争议。但是,新兴市场国家开始面临经济下滑,增长乏力的现象,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持续性问题。
国家资本主义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近代史经验表明,崛起中的大国往往通过国家行为来启动增长。即使是被奉为古典自由主义国家典范的英国,在兴起过程中也无不借助于国家的力量发展经济,东印度公司就是明例。后来的新兴大国——德国、日本等,无不如此。但是这些国家后来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这种模式的缺陷。
历史是重要的。后发展国家应该以史为鉴,汲取教训。那么,这种发展模式为何不可持续?或者说,它究竟有哪些致命的缺陷?
首先,它在创造性革新方面很不足。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虽然可以在一开始产生经济增长,但很难有持续增长。持续性的经济增长需要“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这个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来的,他认为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不断地从内部使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不会倾向于制造“创造性破坏”,因为这样就会威胁到他们的既得利益。相反,它会形成一种高度的“路径依赖”。更糟糕的是,一旦这种发展路径被“锁定”,后果会非常危险。所以,当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想要创新而非墨守陈规,它还能否延续成功;如果路径出现了差错,它能否自我修正,都是非常可疑的。
其次,它会造成不公和不满,进而造成社会不稳。埃及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发展的后果,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人们不满的原因来自社会不公正。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在于官商结合下的权力垄断所导致的社会结构的利益集团化、集体利益的制度化。由此导致的矛盾是:私营企业难以进入法定的垄断部门从而使营商环境更加恶化;出生草根的大学生就业无门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体制外不满力量。俄罗斯去年持续的骚乱动荡局面,就是对裙带关系和不公正的强烈不满的表达。
再者,它会造成寻租、腐败的泛滥。腐败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国家可控制的资源太多,寻租的空间太大。政府资源垄断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矛盾丛生的根源。流行于新兴市场国家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虽有着各种不同的形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国家资本主义下的政治精英有着比自由资本主义下政治精英大得多的权力。透明国际在2011年的腐败指数排行中,将巴西列在73位,俄罗斯更是令人震惊的列143位。这两个国家正是当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典型范例。这也不难理解,管理学理论家长期担忧的“委托代理问题”(管理层更趋向于使公司的运作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股东或委托人的利益),在国有的情况下,尤为严重。俄罗斯因为国家控制的公司是提供工作岗位的重要资源,使得那里的委托代理问题更加严重,寻租、贪腐的空间也更大。
最后,笔者注意到,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出版了主题为“下一次大跃进”(THE NEXT LEAP FORWARD)的中国特刊,强调“在二十年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后,中国需要新战略,以延续其成功”。的确,中国经济多年来的繁荣,国家力量的角色不可忽视,这也是新兴国家兴起的一般规律。但对于中国来说,当今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创造一种包容性的政治、经济制度。这无论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是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当务之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