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门槛”之一:手机的B2C化
2012-07-17 16:18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张昊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这是不是挺奇怪的?已经做了几十年手机的诺基亚站在了悬崖边上,而“愣头青”小米则做得风生水起。手机俨然成了一个连巨头都做不好,但又是谁都能进来的领域。这一波互联网公司的“手机潮”,让我们开始反思一系列问题:究竟手机的门槛是什么,互联网公司和逻辑是否合理,这会是产业链的一次权力转移吗?

经济观察网 张昊/文 有一次和UC CEO俞永福聊天,谈起了这一波互联网公司的“手机潮”。说实话,我本来非常重视他的看法,毕竟手机浏览器是少数几个跟通信和互联网联系都很紧密的产品。

但他的回答让我感觉很“乏味”,“这应该是第四次了吧!书、电器、衬衣,再就是手机。”俞永福显然对自己的见解很自信,“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会越来越深入,再下一次就有可能轮到汽车了。”

我试图反驳,但一些其他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太多深入。在我看来,他的答案和我的问题本就在两个不同的维度上。我想知道互联网公司的介入,是否会引起手机的产业链发生一次权力转移,而他的答案则更像是那些老派的B2C公司的口号:“我是X(一些传统行业)的颠覆者。”

之后的几周里,媒体不出所料地把视角定格在360这样的公司做手机的逻辑。它们也隐约觉得这种模式有不成立的地方,但谁都没说清楚成立和不成立的地方都在哪。

而我这时却开始发现俞永福的答案可以很宏观地解释这个现象。在智能手机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手机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而且至关重要。这跟2G时代完全不同,那时候手机上网是个鸡肋,用户体验实在差得可以,它在产业链里没有丝毫的话语权。

这跟书和电器有什么不同?即便当当和京东商城还不足以替代线下渠道的作用,但有哪家出版社和家电企业敢跳过这两家B2C公司,更何况国美和苏宁也在重仓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对产业链的改变首先体现在渠道上,虽然它对产品形态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巨大,但通过电子商务以达到以量定产已经是个不容置疑的共识。

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手机,只不过手机的特殊之处在于横跨两个复杂的行业,它的产业链现在长得吓人,所以我们感觉互联网的力量并不足以改变手机的业态。

但我们来看看小米目前的商业模式。业内很多人在说小米是靠硬件赚钱,可谁都不能否认,这些来自于硬件的钱几乎全部是由互联网来实现的。

小米先是解决了供应链的问题,这是传统手机厂商的命脉,如联想这样的极其看重供应链的厂商,也很难实现“零库存”的状态。而小米做到了,它完全通过网上预订,这种与众不同的方式甚至正向地影响到了它的品牌形象。

市场推广同样如此。小米根本没有走传统的广告形式,而是在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的各种媒体资源。没有任何一家传统厂商比小米更重视微博的力量,雷军成了小米的“首席微博专员”。通过网上的意见领袖来影响潜在的消费行为,这是多数4A公司不懂的招式。小米的定位极其准确,而且在iPhone和Galaxy价格不菲的格局下,它标榜的“性价比”一下子就打中了基数更大的都市“屌丝”一族。再加上“饥饿营销”,说实话,我完全不怀疑小米长期缺货的状况。这招实在太狠了,“雷教主”信徒的虔诚度并不比果粉差,否则一款连售后服务都不健全(小米早期并没有售后服务点)的手机不会这样受到关注。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小米的销售似乎顺理成章,甚至它的官网就可以完全覆盖掉这个环节。再加上电子商务领域已经非常成熟的多网运营,小米并没有浪费多少资源,便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销售网络。

这不就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做派吗?无非是小米在自己设计和制造手机。互联网还没有完全影响到手机的产业链,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当下的互联网手机的商业模式更像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电子商务,而在渠道和推广上的成本缩减正是这种商业模式存在的基础。

这正是互联网公司做手机的动力,跟内容是不是为王没有关系。互联网已经完全和通信绑在了一起,而它对产业链的改变早已开始了。所以,问小米赚不赚钱和怎样赚钱是个很傻的问题,手机行业电子商务的用户体验这么差,它当然有钱赚,而且这在一定时期内,的确是个不错的生意。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