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习栏目 >
实习日志四之新闻记者职业观
导语:新闻工作是一种职业,新闻不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更不应该成为代议制度,它像一束手电筒的光,对准哪里哪里才亮,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我想这是对新闻职业的一个很好的解释方式之一。

文/王淑兰

时间:    7月18日  星期三  晴

关键词:新闻   记者职业性   新闻采访技巧

主讲人:郭宏超老师

前奏热身

上午,一睁开眼睛就九点了,有点不可思议,居然室友什么时候出门上班都不知道,以致于晚上问她怎么穿的是长衣服,仔细算算,从早到晚,有三个小时候消耗在走路,乘坐地铁上面,这些时间是必要浪费的,因此每次在地铁里,在看护自己物品的同时,偶尔发呆想想前面人会发生什么故事?曾经有什么故事?最好很戏剧性。

戴好帽子,装好电脑,拿好手机,还有公交卡以及地铁路线卡,重复试验两次锁门,以防出现没有锁门的状况,蹬蹬瞪的出门去,估计时间是十一点半,计算到报社正好十二点半,然后一点钟的时候小组成员开始小组方案以及题目。

小组开始讨论之前,和亲爱的杏子同学视频了,她那头的环境多么熟悉,大学期间除了自己寝室,就是她寝室了,天天串门,还有发牢骚,谈爱情。想起来真是。。。。因为要讨论推掉了去学习舞蹈,上周学第一节了但是本周落了一节课,估计后面别想跟上了。

进入正题

1 新闻

所有新闻系或者非新闻系但热爱媒体新闻的人都曾遇到何为新闻的问题?或者你心中的新闻是怎样的?在教科书上已经讲过了很多,记忆最深的是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说了新闻的几个方面,新近发生、事实、报道方式,那到底何为新闻,仔细想来我确实不明晰,甚至越来越不明晰,不敢直接照着陆老师的话来说,那个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优秀的学者总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后别人却直接问题简单化,看不到本质。这应该跟个人水准经验有关。

新闻,我们无法给他一个确切的定义,假如一定要很多学者已经设定了,现在我要谈的是作为一个准记者,怎么发现新闻,尤其是好的新闻,有心人有新(创新)人的人才容易发现新闻,郭老师说很多新闻来自生活常识,要懂得小切口深挖掘。很多老师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是本质上却是相同的,像上次韩老师的那个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等,只是这种生活司空见惯的东西,要找个新颖的角度做新闻才有可读性,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同的是表现形式不一。

潘恩的《常识》在大三的时候就接触了,晓春书桌上还摆放了一本,假如没有记错的话,只是没有仔细的看那本改变美国政治书籍之一的《常识》,真是遗憾,下次回去应该一气呵成。而梁文道先生的《常识》我看完了,但内容记得不是很多,一定程度上要不说有些媒体或者记者没有常识,提倡学习和积累常识,看完以后,就感觉自己是一个缺乏常识的人,没有出学校大门进入社会的人总是会缺乏常识,总会犯低级错误,可笑至极。可见在生活中具备常识是正常人的标志之一。

2记者职业性

 记者,在西方享有“无冕之王”的美誉;媒体,在西方被称为“第四公器”,加之历史上记者曾经的辉煌与地位,这会让有的人过于的评高记者的职业性,过分的区别其他行业的职业性质,尤其是出身新闻系的学生,在校期间,总是一副记者就该发挥如何如何大的社会作用,只有推动社会进入的记者才是好的记者,否则就是碌碌无为,其实,据别人的教导以及自己的经历来看,这些都存在误解,至于缘由,主观客观不必多说。

    美国著名政论家,专栏作家、《公共舆论》的作者李普曼说过:新闻的作用只是突出事实,只是萌芽之后的事,人们不应该将太多的道德责任寄托在新闻上,因为新闻工作者也是要生存的,新闻工作是一种职业,新闻不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更不应该成为代议制度,它像一束手电筒的光,对准哪里哪里才亮,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我想这是对新闻职业的一个很好的解释方式之一。

 作为一名记者,除了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很多优秀的品质,在调查类新闻中让我钦佩的有埃达·塔贝尔,她是扒粪运动中除林肯以外的优秀记者之一,那时候的塔贝尔供职的《麦克卢尔》杂志是扒粪运动的主要阵地,她对探求真相的孜孜不倦,永不言弃,锲而不舍就是优秀记者的重要品质之一,郭老师提到了《水门事件》,这部影片自己看了好几篇,第一篇是出于喜欢,后面是出于完成作业,探求伍德沃德与伯恩斯

坦的采访技巧,加上那时候看完《深喉》那本书,是水门事件线人自己写的,真实性很强,特别迷恋他俩的工作,他们的成功归功于锲而不舍,努力积极向上不怕强权的因素,当然这与国情也有关系,人家美国新闻法制多完善,在我们这里就。。。。。

 记者是一门注重经验的职业,在从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事情与案例,你会变换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采访对象打交道。以前在都市类报纸实习的时候,还感觉不到像老师们那样的调查,他们讲的很多案例才是真正的调查,像什么反向调查,套话,设陷阱,激将求证,完全在影片中的情节,而今在我面前可以感知脉搏的跳动,这种兴奋无法形容,对,就是这个词,听得案例居然让我兴奋,连续两个多小时的讲话根本一丝疲倦都没有,这不得不让人惊讶。

 这个从西方国家媒体对新闻记者的培养就可以得知,郭老师曾经去美国培训过,他告诉我们,在美国的大报就职的记者,那些出自名校的学生,刚刚开始被称为“leg man”送快递,后面是采集者,采集信息,例如哪里出现火灾了,记者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向编辑电话报告描述情况,或者回来写倒金字塔报道。之后是伏案而写者“copy writer”,之后才称为记者,之后特派记者,写特稿新闻,然后编辑,最后润色编辑。这样的方式比较好的培养记者,只是中国何时也会这样,刚刚出校门的学生根本没有必要恃才傲物,不过我们还好,又不是

北大清华。

总之,自我定位,职业角色定位精准一点比较好,努力,锲而不舍等。

 3 采访技巧简述

 ① 懂得挖掘有用有效信息,在称为新闻之前,有很多支离破碎的信息,你要懂得挖掘排除有用无用信息,哪些与你采访有利哪些与你采访无利信息。

 ② 推理性调查,如同公安机关破案一般,从案件表象深入案件真相,将案件换成新闻事件也是成立。这样也许更能引起记者以及读者的兴奋感。你要适当的利用采访对象的心理,尤其涉及利益问题,他们都会抛开辩解,真相有时候只有越辩越明朗。

 ③ 学会预设方向,在采访之前,充分准备,预设新闻事件可能发生的原因,可能造成的结果,然后找证据论证就行了。这个让我想起了喜欢看寝室一天天看柯南的同学,还有一个看完了福尔摩斯所有案件的侄女来了。

 在中国国情下的记者,要懂得在适当的范围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做好了手头上的工作,认真做,用心做才更有优势胜任其他事情。

后续

今晚是自己在北京首次烧菜,豆角还有茄子,跟朋友说,这两个月下来自己的手艺绝对长进,民以食为天。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