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的召唤

猛犸2012-08-06 13:57

 

by猛犸
和许多人一样,我小时候也曾经梦想着踏上别处的土地,越远越好,越不一样越好。在少年时,梦想的旅行曾经是在月球上跳跃行走,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火星上看地球凌日。那颗红色星球的气候没有月球那么严苛,有两倍长的凉爽夏季,而且重力只有地球的40%,多好!想想就激动。
长大以后,这些幻想就慢慢消退了。火星载人探索看起来遥远得就像火星本身,更不要提自由旅行。这颗行星太过荒凉,大气层稀薄、几乎全是二氧化碳。“凉爽的夏季”堪比地球的冬季,而火星冬季飘落的雪花则是干冰。开春时节会有每小时几十公里的巨大尘暴,甚至会横扫整颗星球,怎么看也不像一个旅游胜地。早期的科幻小说家曾经设想过火星上存在智慧生物,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那颗行星完全不是《异星战场》里面的样子,上面没有卵生的人和六条腿的怪兽,甚至是否存在我们能够定义为“生命”的东西也未确定。
但是我们还是要去火星。罗伯特·祖布林认为,为了探索、为了挑战、为了机遇、为了人类和未来,我们必须去火星。
如果仅仅是这些“认为”和“为了”的口号,我们大可以像对待小时候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一样一笑置之。但是,身为拥有多年经验的航天工程师和《赶往火星》的作者,祖布林还提出了一整套方案,让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看待登上火星、探索火星甚至殖民火星这件了不得的大事。他尝试说明,以两三百亿美元的成本,我们就可以把勇敢的宇航员们送上火星,并且以人类的眼睛对这块土地进行一年半的探索;这些探索所留下的将不再只是旗帜和足迹,而是大量的科研数据、可重复使用的基地以及一条行星探索的新路。一种狗拉雪橇式的新路。
1989年10月,美国航空航天局曾经提出过一份火星载人探索的初步计划。这个计划像是人类迈入太空时代的宣言,描绘了诸多过去只能在太空歌剧中看到的场景:在太空中组装大型飞船、在月球建立基地、装好所有补给和燃料再出发——往返火星就需要一整年的时间,仅仅燃料就多得令人难以置信。而宇航员只能在火星上短暂停留,看起来像是去在火星上插上另一面旗帜,而不是去探索它。
这份计划的代价高昂:三十年时间,以及数千亿美元的资金。也毫无疑问,这项计划没能通过批准。把数千亿美元虚掷在提供只能比象征意义多一点点的行动上,政治家们不会开心。航空航天局似乎打算以这个计划拉开浩大的太空时代的序幕——同时让自己的所有供应商都满意——但是最终却导致这场演出太过昂贵与臃肿。
祖布林认为,对太空船队的狂热梦想蒙蔽了航空航天局。他认为火星载人探索不需要以月球为基地,不需要巨无霸级别的太空船,也不需要海量的补给和燃料。因为和月球那块光秃秃的岩石不同,火星上有水、有二氧化碳,只需要从地球上带去一点液氢和提供能量的小型核反应堆,就可以启动一系列化学反应,在火星上制造燃料、氧气和水。这些化学反应十分基础,而且已经验证了它们在火星上进行的可行性。
简而言之,多次发射小型飞船,在火星上建立自动化的工厂,一切就绪后再把宇航员们和他们的居室送过去,这是祖布林和他的合作者们提出的“火星直击”计划。这份计划曾经得到过美国航空航天局内部人士的认可和诸多媒体的热捧,但是却未能最终成行——也许是官僚主义,也许是利益冲突,也许是对大型空间站的狂热,也许还有其他更多的原因。
但是,却不是“火星直击”计划本身有什么无法克服的硬伤。在《赶往火星》的前几章,祖布林介绍了这份计划的具体设想,从在火星上生产燃料的流程、每次发射的具体安排直到在火星上的居住、交通和通讯方式。他用数据证明,曾经湿润但是现在已经干涸的火星的确像科幻小说家们设想的那样,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地球化潜质的行星,有可能也有理由成为第一个自给自足的外星人类殖民地。于是在之后的几章,他走得更远一点,设计了未来火星殖民者们在火星上修建的住宅、培育蔬果的暖房,甚至还有火星日历、漫长的地球化历程以及与地球母星的贸易往来。这本书并非科幻作品,但是却像最硬的科幻小说一样过瘾。
就在今年5月22日,美国SpaceX公司的首架私营商业飞船发射,为太空站送去半吨的物资;24号,这艘命名为“龙”的货运飞船与太空站成功对接。太空探索终于进入了自由竞争时代,而众所周知,自由竞争将会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的质量以及更低的价格。而今年8月,无人火星探测器“好奇号”将会登陆火星。如果一切顺利,它发回的数据将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这颗红色行星,也许会再次推进载人火星探索、甚至是私人火星探索的进程。毕竟那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也许会成为新的地理大发现和新的西部大开发。
也许再过十年,我们就可以看到火星载人探测器升空,之后的数十年中,火星也许会成为一个持续成长的科研基地;再过数十年,移民将会前往火星,离开这个已经逐渐显露出暮气的地球——当不再有巨大挑战的时候,任何发展都会趋于停滞。我们将会成为新的太空种族,虽然目前连离开太阳系都做不到;也许我们这一代人都不会看到火星成为可以自由呼吸的新家园,但是只要一旦开始,就像五月花号的移民们登上了新大陆般,事情总会开始变化。也许那些早期的火星移民者将会像当年美国西部的扩荒者一样,强壮、灵活,不屈不挠。他们会给地球带来正在逐渐丧失的活力和新的灵感,让两个世界再一次经历剧烈的变革,而这些变革,正如之前发生活的一样,会把我们带往更好的未来。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具决定性的变化将可以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发生。火星正在召唤我们,而为了人类和人类的未来,我们应该回应它。

by猛犸

 

副标题: 红色星球定居计划
作者: [美]罗伯特·祖布林  理查德·瓦格纳
译者: 阳曦 徐蕴芸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2-3

 

和许多人一样,我小时候也曾经梦想着踏上别处的土地,越远越好,越不一样越好。在少年时,梦想的旅行曾经是在月球上跳跃行走,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火星上看地球凌日。那颗红色星球的气候没有月球那么严苛,有两倍长的凉爽夏季,而且重力只有地球的40%,多好!想想就激动。

长大以后,这些幻想就慢慢消退了。火星载人探索看起来遥远得就像火星本身,更不要提自由旅行。这颗行星太过荒凉,大气层稀薄、几乎全是二氧化碳。“凉爽的夏季”堪比地球的冬季,而火星冬季飘落的雪花则是干冰。开春时节会有每小时几十公里的巨大尘暴,甚至会横扫整颗星球,怎么看也不像一个旅游胜地。早期的科幻小说家曾经设想过火星上存在智慧生物,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那颗行星完全不是《异星战场》里面的样子,上面没有卵生的人和六条腿的怪兽,甚至是否存在我们能够定义为“生命”的东西也未确定。

但是我们还是要去火星。罗伯特·祖布林认为,为了探索、为了挑战、为了机遇、为了人类和未来,我们必须去火星。

如果仅仅是这些“认为”和“为了”的口号,我们大可以像对待小时候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一样一笑置之。但是,身为拥有多年经验的航天工程师和《赶往火星》的作者,祖布林还提出了一整套方案,让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看待登上火星、探索火星甚至殖民火星这件了不得的大事。他尝试说明,以两三百亿美元的成本,我们就可以把勇敢的宇航员们送上火星,并且以人类的眼睛对这块土地进行一年半的探索;这些探索所留下的将不再只是旗帜和足迹,而是大量的科研数据、可重复使用的基地以及一条行星探索的新路。一种狗拉雪橇式的新路。

1989年10月,美国航空航天局曾经提出过一份火星载人探索的初步计划。这个计划像是人类迈入太空时代的宣言,描绘了诸多过去只能在太空歌剧中看到的场景:在太空中组装大型飞船、在月球建立基地、装好所有补给和燃料再出发——往返火星就需要一整年的时间,仅仅燃料就多得令人难以置信。而宇航员只能在火星上短暂停留,看起来像是去在火星上插上另一面旗帜,而不是去探索它。

这份计划的代价高昂:三十年时间,以及数千亿美元的资金。也毫无疑问,这项计划没能通过批准。把数千亿美元虚掷在提供只能比象征意义多一点点的行动上,政治家们不会开心。航空航天局似乎打算以这个计划拉开浩大的太空时代的序幕——同时让自己的所有供应商都满意——但是最终却导致这场演出太过昂贵与臃肿。

祖布林认为,对太空船队的狂热梦想蒙蔽了航空航天局。他认为火星载人探索不需要以月球为基地,不需要巨无霸级别的太空船,也不需要海量的补给和燃料。因为和月球那块光秃秃的岩石不同,火星上有水、有二氧化碳,只需要从地球上带去一点液氢和提供能量的小型核反应堆,就可以启动一系列化学反应,在火星上制造燃料、氧气和水。这些化学反应十分基础,而且已经验证了它们在火星上进行的可行性。

简而言之,多次发射小型飞船,在火星上建立自动化的工厂,一切就绪后再把宇航员们和他们的居室送过去,这是祖布林和他的合作者们提出的“火星直击”计划。这份计划曾经得到过美国航空航天局内部人士的认可和诸多媒体的热捧,但是却未能最终成行——也许是官僚主义,也许是利益冲突,也许是对大型空间站的狂热,也许还有其他更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