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陈泰然/文 北京大学发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报告称:全国人均住房面积为36平方米。在某门户网站上,网友对这条新闻的评论数高达66000多条,其中有褒有贬,最有代表性的留言莫过于:对不起祖国,我又给大家拖后腿了。
在此,我丝毫不质疑这数据的在统计学和数学角度的真实性,因为既然是顶尖大学的权威报告,就必有其严谨的算法;其次“中国统计学”是门你永远不懂的神奇学科。所以,如果仅从统计和数学的角度看来,这个数字很可能是真实准确的。但是这真实准确的数据换来的却是民众的大肆“吐槽”,这说明权威数据和人民亲身感受有着巨大的反差。很明显,数据真实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虚假现实。
你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统计学”中,“人均”是个神奇而坑爹的词儿——让官员感到神奇,同时坑老百姓的爹。只要一安上这俩字儿,甭管什么样的窟窿都能霎时间变得平滑圆润,人均工资、人均住房、人均消费⋯⋯数据真实、准确,而且特别好看。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数据除了粉饰太平,一点意义都没有。
网上流传一则对于“平均工资”的调侃,特别说明问题:“张村有个张千万,9个邻居穷光蛋,人均收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人均住房面积”也是一样的道理。不管是“人均工资”还是“人均住房面积”,调查者的目的无非都是反映社会现实,让决策者做决策时有所参考。既然如此,权威的调查者们怎么会忽视了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中国社会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和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城乡的不平衡自不必多说,即便是在城市里,有多少家庭正在在社会底层艰难度日,被离奇的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拥有自有住房只是海市蜃楼;又有多少家庭因为身处权力的中心而坐拥巨额家产,他们无需挣扎,只要利用手中的资源就能方便的交换自己想要的所有。二者巨大的差异只是因为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距离权力中心的距离不同,二者处于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但是在这个调查中,却能够“平均”计算,这样的“人均”有何意义?
也许这令人无奈的“真实数据”的影响并非只是“毫无意义”,如果你看看出席这数据发布仪式的领导阵容,你就会发现这报告数据绝对是提供给政府决策者制定下一步政策的,以这样的数据为依据制定的政策,实在很难想象。更严重的是,它还模糊了一个非常尖锐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在看似一派和谐,蒸蒸日上的住房条件背后,其实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在数字上的“劫富济贫”只能产生假象和幻觉。
在“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完成62%”的今天,我觉得学者和研究机构们应该更自信和厚道些。在做这些调查统计的时候,也应该和伟大复兴一样做到与时俱进,比如进行不同人群平均住房面积的分层统计;引入住房面积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距程度统计;做到既有分类,又有平均。
今天北京大学所使用的统计方法,还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这样做如果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话,就一定是诚心坑老百姓的爹、故意找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