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08.29:劳教废立
导语:劳教废立 精神卫生法 微笑官员

 

劳教废立

背景:据中国之声记者从权威部门获悉,在甘肃、山东、江苏、河南的四个城市正在进行劳教制度的改革试点,试点工作由违法行为矫治委员会负责,此项试点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等十部委关于印发《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委员会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进行的。

作为司法改革一部分的劳教制度改革,与中国在其他改革上遭遇的要么只能小修小补,要么另起炉灶叠床架屋,唯独不能废除原有不合理制度的困境有很多相似性。今天的问题恐怕在于,再多的事件,再多的吁求,似乎都很难真正影响到一个制度的存废。劳教制度可不可废,如何废,不过是改革的问题、动力、难度混杂的表象之一。

                                                                                                          ——《长江日报》

劳教制度的存废,绝非简单的法律问题,改革劳教制度更应当算积极的政治影响、社会影响的“大账”,而不应仅看部门利益等“小账”。 期待将来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启动立法改革,通过立法对劳动教养进行司法化、法治化改造。唯有如此,才能脱胎换骨,适应国际人权公约及我国法治发展的要求。

                                                                                                          ——《新京报》

劳教制度走到今天这一步,历史功能早已完成,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毕竟,一个法治的时代,岂能与反法治的制度兼容?一切有悖于法治理念和原则的,都需要纳入法治的逻辑下改造。

                                                                                                          ——《华商报》

问题的焦点在于作为劳教制度的替代品如何既能纳入法治的轨道,又破除劳教“自侦自审自判自执”的弊端。若仅仅将“劳教”换成“违法行为教育矫治”这一新鲜的名词,而在程序设计上仍沿袭以往,则将仍是“穿新鞋,走老路”的新瓶旧酒,注定难以得到公众的支持。

                                                                                                          ——《广州日报》

精神卫生法

背景:8月27日,精神卫生法草案提交审议。对比一审稿,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断和复诊程序,二审稿做出三项修改:明确鉴定的性质为医学 鉴定,而非司法鉴 定;删除患者可以要求复诊、鉴定的相关规定;复诊程序由二次鉴定改为一次鉴定,即患者或者其负有监护职责的近亲属,如果对复诊结论有异议,无权提起重新鉴 定。

让精神病诊治与公共权力相隔离,理论上并不十分合理,然而说白了,这是因为社会对公共权力的信任度不够,实质问题是公权力失范问题普遍存在,而目前 却又无 法找到很好的规范与监督办法,那么兼顾社会利益与患者权利的两全方案也就不存在,“强制收治”便只能取消。但我认为,待民主法制社会建设走向成熟时,这一 条或许还是要恢复的。

                                                                                                          ——《南方都市报》

人们担忧的是,这种笼统的立法并未扫除如下实践障碍:作为“精神障碍患者”是否符合具备行为能力的原告资格?被强制收治失去人身自由后该如何提起诉讼?法院如果不受理怎么办?对于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司法如何认定?很显然,有效的司法保护机制还需要更细致的设计。 

                                                                                                          ——《京华时报》

从选取监护人、精神病鉴定到强制安置,法官会本着“精神病人也是人”的审慎态度,多方听取意见,不仅是监护人、医生,还包括病人本身,再作决定。司 法必须退出鉴定领域,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 尴尬,但应当有效介入其他过程,以司法公正保障精神病人的权益,《精神卫生法》有必要考虑这个方向。

                                                                                                          ——《广州日报》

微笑官员

背景:陕西一名官员在延安车祸现场面露微笑的照片被人传到网上,引起了不满。该官员随后又卷入争议漩涡,大家的关注点转移到他在不同场合所戴的手表上,这些手表都价格不菲。

官员“微笑”照被关注,应该首先好好检讨一下,官员的责任意识和媒体素养。网络上尽管也有非理性的声音,但不应低估网民的素质和民众监督的热情。

                                                                                                           ——《新京报》

最怕的不是官员戴名表,而是官场与坊间在价值观上无法整合。一方面,社会在进步,社会观念在与时俱进,可是,官场中的主流价值观准确来说是官员实际表现出来的价值与意识,有时却显得很是“穿越”;另一方面,“尊严”、“幸福”等字眼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的某些官员却是“油盐不进”,漠视生命、无视尊严之 事常有发生,这才是最大的社会问题。

                                                                                                          ——《法制日报》

“名表门”其实是话语权失衡的副产品,它验证的仍是官方舆情应对能力的不足。不直面,就必须承受更多舆论口水与个体发掘。只可惜,类似纠杂了太多复杂情绪与指向的舆论事件总是络绎不绝。公共事件中,官方回应被动、沉默或敷衍,即便应答也显呆板,凡此种种,并不鲜见。

                                                                                                          ——《华西都市报》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