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杰其人
导语:杰陶(原名曹捷),另有笔名杨非劫、蒋一礁等,祖籍广西,香港出生,曾居于英国16年 ,香港专栏作家及传媒工作者

 

 

 

 

 

杰陶(原名曹捷),另有笔名杨非劫、蒋一礁等,祖籍广西,香港出生,曾居于英国16年 ,香港专栏作家及传媒工作者,学贯中西,有“香江第一才子”之称,并与林夕,梁文道以及陈志云被媒体誉为新一代“香港四大才子”。于电台、电视、报纸、杂志可见其踪影,其文章题材广泛,常以嬉笑怒骂的形式批评中国文化陋习及中港政府,以种族主义观点分析时事,立场偏向推崇欧美日文化,尤其以英国见称。遭到部分人士的不满,斥之为崇洋。曾接受“星期日大班”节目专访,称其本人只是“崇优”,此外他立场上倾向支持民主政制。

 “才子”二字在香江有特殊的意思,有才华的人并不一定是才子,你有才华但你郁郁不得志的话,你并不算得上是才子,顶多算一个书生。有才华又“捞得掂”的人才称得上是才子。不信且看一个金漆招牌——香江四大才子金庸、黄沾、倪匡、蔡澜。他们除了才华横溢外,财富也是横溢。

个人出身&教育

陶杰出身左派报业世家,1949年父母由中国大陆移居香港,父亲曹骥云为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母亲常婷婷为编辑;外祖父常书林为《珠江日报》记者。弟弟曹辉在中资公司工作。年轻时在香港湾仔长大。自幼接触古典文学,中学时开始投稿,作品发表在《新晚报》。曾以散文《屋之挽歌》夺得1976年全港中学生徵文比赛冠军。《轮》及《挥春之二》分别夺得《时代青年》第二届徵文比赛散文组冠军、第三届诗组冠军。《兵车行》及《勇士》分别被选为第五届青年文学奖诗高级组亚军,第六届青年文学奖诗高级组季军。 

幼年时的陶杰曾经于香港左派学校培侨中学就读,后来转去岭南中学,17岁因会考成绩未达中六要求而到英国重读中五。中七毕业后,考入华威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得学士衔。又在伦敦大学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修读国际关系。硕士毕业后于英国广播公司任职八年,并任香港电台驻英记者。

 1979年11月出版的《香港文学》双月刊中,有一个名为“曹捷小辑”的专访;当年他21岁,还在英国,当时他的笔名是杨非劫,主要写诗,写散文,也发表过素描画,得过多个诗词奖和散文奖。内容还提及他是当年一份文艺刊物《新穗文刊》的成员,专访简介形容他“个性沉默寡言,温文尔雅,性好艺术”。

从英伦回港后

 1991年陶杰应查良镛的邀请回港任《明报》副刊副总编辑,兼写专栏《泰晤士河畔》,后来《黄金冒险号》。曾任《华侨日报》的副总编辑,1993年任英文日报《东快讯》的政治编辑。 1994年9月15日在机场隧道发生严重交通意外,在医院深切治疗部逾月。车祸后,有一段时期为《东方日报》撰写社评及《功夫茶》专栏。又在香港电台主持每周节目《讲东讲西》,亦曾与刘天赐主持电视节目《犀牛俱乐部》(无线电视)和《斑马在线》(亚洲电视)及于《都市日报》撰写《光明顶》专栏。

陶杰轶事

陶杰向来喜欢喻赞于骂,被他批评的人往往不会立刻发现,过阵子才会恍然大悟,可是当别人赞陶杰骂功了得,他却一概否认骂人一事,还说自己从来就不骂人,都是在赞人。 

由于陶杰貌似香港著名演员黄秋生,故被笑称为“善良版的黄秋生”,而对方则是“邪恶版陶杰”。

陶杰的“香港第一才子”的外号乃出自同是才子的梁文道之手。

陶杰早年的八幅画作被法国著名的品牌红酒“武当”(Mouton Cadet)看中,被制作成八瓶限量版红酒包装盒,用作慈善拍卖,收益捐给爱护动物协会。

写作风格

陶杰作品主要以中文写作。他善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比喻法特别精通,把抽象感觉和概念化为立体景物,使笔下文字带有强烈视觉效果。并大量引用古今中外之文学作品和历史、艺术、政治、男女关系等知识,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元素融合起来。

陶杰热衷研究中国文化,特别对中国水墨画,戏曲京剧及古典文学如唐诗宋词较为欣赏。另外,他亦崇尚欧日文化,曾留学英国的他,对英国最为欣赏,但他强调只是崇优,因为一百五十年来,英国人才辈出,值得推崇。作品常见中西文化之比较。

风格时而幽默,时而挖苦、夸张、反讽,特别是针对中国文化时事。擅长描述现代中国人生百态、民族情绪及政治生态,时在报章发表时事评论文章,藉事件批评中国文化。社会上有人批评他言论过激和主观,也有人认为他一针见血说出事实。

 陶杰认为写专栏要面对大众,大众有不同的阶层和知识领域,要写得较易引人共鸣。有时专栏文章写得通俗,被部份人认为是意淫和满纸淫秽的性比喻,不堪入目,其在一本便利的专栏作风相似。 1996年4月在《呼吸诗刊》专访中,被问为何不写诗,回答:“理由很简单,纯是市场因素。毕业回港后,我觉得香港的文风气退化了许多,与其写一些没有人会提起劲来读的作品,倒不如妥协一下,在市场容许的隙缝中,又不完全出卖自己创作原则的情况下,写一些较易引人注意和共鸣的作品。我现在写专栏,虽不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但胜在有读者,每天有百多字给我抒泄感情。”

 2003年4月2日陶杰在香港明报《黄金冒险号》专栏撰文《下台吧,董建华》,严厉抨击当时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以及担任特首5年以来的种种失误。当时SARS疫情正处于高峰,疫症处理不当导致社区爆发并引致大量人命伤亡。文章指董建华“摧毁了香港人的尊严,葬送了一个繁荣的城市,是一手证明了‘英国人做得到的,中国人做不到’,为中国带来全新的国耻,如果你还爱惜你的国家,请你下台。”,引起颇大回响,当时特首办主任林焕光甚至罕有地致函报馆回应。该篇文章多次被引用,亦被剧团“进念二十面体”及“非常林奕华”于舞台剧《东宫西宫》内引述,成为当时社会责骂董建华文章中的其中一篇经典。 

  2007年在香港电台电视节目《想一想香港》中,曾这样讲述自己作品,“写专栏表达的方式最重要是浅白。我觉得我写的文字不是给内地人看,是写给香港人看,我对香港人有信心,因为香港至少到1997年是一个国际城市,香港有很多人到外国留学,很多人懂英文,他们的思想及内涵很西化,所以偏激的写作风格不是大问题。很多人其实因为内心深处有共鸣,但受不了我一支笔直刺深处讲出真话。”

 陶杰面对种种的指控嗤之以鼻,之后陶杰更在他任职的商业电台的节目《在晴朗的一天出发》中与香港“道德塔利A班”明光社社长蔡志森一起唇枪舌战讨论事件。

绘画

根据苹果日报2010年01月19日专访报道,陶杰除写作外亦爱绘画,而且水墨印象派风格各异,他称中学时期跟欧阳应霁的父亲─欧阳乃沾学画过生,所以画风也有受他影响。当年在告士打道的‘岭海艺专’学素描、水彩、粉彩、油画,至于国画,是看书后自学的,所以带点西洋风格。而画画是其业余兴趣,没想过要做画家。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