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12-09-07 07:1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哲 2010年,中央落地了严厉的调控政策,“转型”便成为房地产业的高频词,因为现在,几乎没有开发商仍在幻想,宏观形势会出现惊天逆转。
对于企业转型,经济学家许小年的建议是: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词,它可以表现在产品上,也可以在商业模式上,或在服务、营销渠道、生产组织方式上,不一而足。所以对待这一课题,不同的公司,态度和思路呈现出巨大差异。
如何把鸡蛋放进篮子,在数轮行业周期后已有共识。多元化,被很多开发商当作新时期管理风险的钥匙。一些上规模的企业偏好商业地产、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等热门领域,因为它们似乎更易上手或包装。更重要的是,大房企原有的品牌、规模和财务优势,能够帮助其迅速获取市场份额。
对中小房企而言,在上述领域,他们不具优势,尤其在资金上。这让他们解题的难度更大。但这类企业为数众多,特点各异,他们如何转型,同样值得关注。
朗诗就是这样一家中小规模的房企,目前尚不足百亿的销售额,使之对大规模抢滩热门新领域,尚力不从心。但朗诗并不平庸,过去十年中,掌门人田明一直希望赋予它不一样的基因——绿色。
这源自后进场者的不凡理想——为规模宏大的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具可持续性的载体。朗诗通过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多年耕耘,在诸多指标上的技术实力为业界公认。另一方面它花费很大精力来培养市场,让人们相信绿色建筑能提供更健康和节能的生活方式。最终,朗诗在长三角和一些中西部城市树立了这样的形象:盖绿色的房子。
应该说,在强手如林的行业里,朗诗找到了立足的定位。该定位也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近九成的国内新建建筑存在高耗能问题,不符合绿色标准的存量建筑,则占据了更大的比例。
新问题在于,当黄金十年远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服务和品牌,朗诗曾引以为傲的绿色地产先发优势,还能持续多久?如何将这种绿色理念和产品力充分施展,帮助企业做强做大?
田明曾寄希望于将“恒温、恒湿、恒氧”的房子,盖到更多城市。但不确定的宏观形势和谨慎的财务策略,使其压住了扩张的冲动。然而,发展的命题,仍无时不刻在敲打这家企业。
行业漫长的寒冬中,田明重新梳理资源,选择了轻资产的发展模式:将集团旗下负责绿色建筑技术设计、研发的朗诗科技公司独立,推向市场。在原有的公司体系中,这属于支撑板块,更是朗诗的核心竞争力。
相比于绑定在开发业务上发展,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目前行业内还没有绿色建筑全流程的服务提供商,朗诗科技将填补这一空白。其次,在代建、技术集成、建造和运营管理领域,朗诗科技可不再受项目投资选择的牵制,并能更快地实现技术和服务的积累,形成各类绿色建筑可复制的标准。
变阵背后,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于,朗诗对上市的考量。朗诗从发展初期便有意上市,但在愈发严厉的调控之后,希望变得渺茫。尽管田明一再强调,上市的头号初衷是让朗诗成为一家更规范的公众公司,但融资渠道的缺乏,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更好的发展。
分拆出科技板块后,事情似乎就有了起色。试想,当一家质地良好的绿色技术服务企业出现在公众面前时,资本市场势必另眼相看。
除了朗诗科技的独立,田明还选择了在养老地产和金融上进行尝试,以丰富企业的业务维度。
一直以来的差异化竞争和稳健运营,使朗诗在房地产业整体进入十字路口的时候,能够另发一枝,再次上路。也是其转型范本的启示所在。
如今谋划已定,朗诗首要面对的是科技板块独立扑向市场的考验:譬如如何选择项目,如何实现甲方到乙方的转变,如何迅速打开局面使之与集团的开发业务实现协同效应。这一切仍有待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