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股难言升势香港投资者转持债券

李缘2012-09-11 07:47

经济观察报 李缘/文 8987.76点,恒生国企指数(HS-CEI,下称“国企指数”)经历近1个月的下行后跌破9000点,创下去年10月欧债危机爆发后的新低。

汇集44个在港上市的大型中资股的国企指数,2007年大牛市中曾一度冲上20600点。而今年,恒生指数年初至今上涨4%,国企指数跌幅逾9%,市场活跃度亦大幅降低。行情低迷、新股刹车以及中资股问题公司频出,再加上成份股上半年业绩令市场失望,香港中资股在9月初即显寒意,投资者逐渐撤出这个昔日热闹的领域。

对冲基金经理黄国英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全球投资者看来,香港没有外汇管制,港币又和美元挂钩没有汇率风险:“港股就像一个自动柜员机(ATM),有热钱就存进来买股票,外面缺钱就卖股票提出去。”以现阶段情况看,中资股更多地扮演着被“提款”的角色,其中受坏账和息差困扰的银行股首当其冲。

根据野村发布的资金流报告,以中资股为投资范畴的基金连续5周录得资金净流出,换言之,投资者宁愿赎回股票基金,转持现金或投其他类型的产品。风险低、可见度高的债券,是经济波动时投资者的首选。

回到12年前

最新数据显示,港交所(0388.HK)今年1月至8月日均成交金额为53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735亿港元下跌28%;衍生品成交量亦同步下跌,这8个月期货及期权每日成交约为48万张合约,同比跌14%。

国企指数今年前8个月日均成交量约为12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69亿港元下滑25%。

9月4日,摩根士丹利以“漫长的冬季”形容港交所前景,指现时港股交易活跃度已回到2000年至2006年的水平,彼时大型中资股尚未到港上市,而很多外国投资者还未在香港拿到交易牌照。据大摩最新预测,未来两个月港股日均成交将进一步下跌至440亿港元的“地量”。

除每日成交外,新股集资额跌幅更令人惊心,今年前8个月49家新上市公司集资额合共446.5亿港元,还不及去年同期的三成。大型中资股上市“失速”,令港市新股市场扩张乏力。年初至今,只有海通证券(6837.HK)一只新股较为有名且新股集资额较大。今年在银行股沦为跌市重灾区的情况下,正轮候上市的光大银行、广发银行和上海银行等都被迫暂停,累计涉及约848亿港元集资额。

每年都为IPO市场做预测的普华永道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已调低对今年香港市场新股集资额的预测,全年约为1000亿港元,而年初时他们乐观地预计今年会有起码2000亿“新血”登陆港交所。

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新股集资额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连续荣膺全球新股集资额冠军,今年原订上市的各大银行股都临时“叫停”,而美国市场有Facebook等超大型新股挂牌,港交所风光不再。

9月3日,汇丰中国制造业指数跌至41个月新低时,港交所当日沽空占总成交额比率冲高至52%,即每10万成交中有5万卖盘由借货沽空的投资者抛出。

弃股从债

过往券商多以“估值吸引”作为卖点,呼吁投资者逢低吸纳中资股。但上半年中资股业绩整体差强人意,引发券商下调未来盈利预测,“估值吸引”如今成了“估值陷阱”。

瑞信分析,由于中国经济前景不明朗,预计未来三年企业盈利将录得零增长,把国企指数12个月目标价由13000点调低至12000点。此外,高盛也将MSCI中国指数成份股今年的盈利增长由6%调低至1.8%,国企指数年底目标价为9100点,相当于7.2倍的市盈率。也就是说,年底较现时水平持平已成为高盛的新“目标”。

中资股盈利是否已触底?高盛给出否定的回答,其认为政策迟未出台、宏观经济前景差、企业盈利增长放缓三大因素阻碍投资情绪,现在还看不到清晰的转折点,未来仍有新一轮的盈利下调。

中资股由“宠儿”变“弃儿”,事实上,在港投资者对股票的兴趣日渐稀薄。海通国际认为,无论是原材料、能源等强周期行业,还是零售等有概念的股份,基本因素都日渐恶化。相比有波幅无升幅的港股,投资者更青睐于价格相对稳定、派息可见度高的债券。

富达基金经理Ian Spreadbury撰文称,虽然现在投资级别的债券价格创新高,导致回报息率跌至历史低位,但考虑到现在借贷成本近乎零的大环境,投资者对优质企业债券的热情有增无减。

高盛债券发行部一位员工表示,9月开始进入企业发债的旺季,特别是中资上市公司,“首要因素就是投资者对中资企业债兴趣增加,其次为之前上市公司业绩期,在公布业绩前循例不会做额外的融资。但公布完业绩,就可以专注发债了。”他以腾讯(0700.HK)为例,在8月15日公布业绩后,8月28日即宣布发行6亿美元的6年期优先票据,票面年利率为3.375%,获得了逾10倍的超额认购。

“我想腾讯并不是特例,现在投资者对中资企业债胃口挺大,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不小,这是个双赢。”上述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