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记
导语:如果做个调查,也许每个人都对医院存了一肚子苦水。看病贵、医生热衷做检查,门诊医生的臭脸。即使不是那些频频爆出的负面报道,大家对医院的好印象也已经所剩无几了吧。

 

经济观察报 林蓉/文 医患关系,仿佛一触即发。布布的常规体检显示她肺部有了阴影,医院的CT扫描后发现她长了一个5cm大小的肿瘤。拿到报告后她想,按照各类社会新闻,最麻烦的恐怕不是看病,而是与医院周旋。

为了减少些麻烦,她也开始托关系找。找了几个大夫后,她突然对自己感到厌烦,觉得不如拿自己做个试验,试试看,一个没有关系的人,在北京看病到底有多难?做了这个决定之后,看病的过程突然就明朗了起来。她打定主意,决定到离家最近的三甲医院朝阳医院做手术。

门诊挂号

先是挂号,很多医院都采用了互联网预约挂号系统,只要登录医院的主页就能在网上提前挂号,她按照医生的专业方向在网上挂了一个七天之后“专家教授”的号,因为在此之前号被挂满了。她不着急马上就住院,这病危及不到生命,既然能等,那她决定按医院的程序来,从头至尾,她没和传说中的号贩子打过交道,也没有夜里两三点钟起来排队。

七天后,她带着此前在别家医院拍好的CT片子,排队不到五分钟,就坐在医生的门诊室里。在她等待看病的时候,不时有别科室的医生带着患者直接插队,她没发脾气,不过是多等两个病人,能耽误多少事呢?如果义正辞言,反而会让医生觉得她是个难搞的病人,对她一点好处也没有。果然,看病的时候,医生对她十分耐心,甚至把电话留给了她。医生轻描淡写安慰她,不过是个小手术,看到医生放松的态度,布布仅有的一点担心也没了。两个人说了总共不超过十句话,医生便开了住院单,接下来能做的,就是等床位。后来她知道,原来医院有收治病人的权力,也有拒收病人的权力,自己这种中等复杂程度的病,要是自己表现出难缠的一面,也许就失去了在这家医院治病的机会。说是医院自我保护也好,他们实在是被那些无理取闹的患者弄怕了,她很庆幸自己的克制。

送不出去的红包

一周后,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床位,一个有着简易装修的单间。

每天早晨5点,护士们就开始一天的工作,为准备做手术的病人监控体温、饮食甚至是排泄情况。布布的主治医生住在东五环附近,常常到达这家东三环附近的医院是早晨7点。看来,医生们都不睡懒觉的。

住院部的气氛比门诊好得多,进了医院的门,就成了医院的人。医生会在空闲时间和病人聊聊天,护士也会和女病人讨论流行趋势,和新闻里总是臭着张脸的医护人员并不相同。

聊天之外,她也决定按照父母的嘱咐,遵循社会惯例,送红包给医生、麻醉师。可直到手术前两天,都没人告诉她是谁给她主刀,手里握着钱却不知道往哪儿送。这感觉很不好,她心里忐忑,人家要是没收红包,手术会不会不认真做啊?要是其他的病友都送了,那自己势必要被冷落了。

这些胡思乱想在术前一天被打断,她知道一个教授将为她主刀,正是她在门诊遇到的那位。她很早就百度了他的资料——成功地做过肺移植手术、也曾一天三次为同一个病人开刀最终救活,这些手术可比她的复杂多了,就凭这个,她觉得自己运气极好。那一瞬间,她觉得自己似乎马上就能康复出院了。

她马上拨通了教授的电话,幸亏在门诊时,她要了医生的电话。不过电话总是没人接,外科医生的手机总是这样,一上手术台就处在关机状态。她的主刀医生也不例外,好不容易打通了,对方回绝的速度和语气都让她吃惊,“不用了,你放宽心准备吧。”电话就直接被挂了。挂了电话,她反复思索了自己说话的语气,想肯定自己的真诚,“医生,我家人想请您吃个饭,您明天有时间吗?”因为她听朋友说,医生不会在医院里直接收红包。

她不死心,又发了一个短信。这一次,对方压根没理她。

她把钱包的方向转向了麻醉科,和家人一起等着麻醉科医生的谈话,但直到她被推进手术室,麻醉师都没出现。后来,家人告诉她,她在手术室准备打麻药时,麻醉师才来简要地说了一下后果。但这个时间,来不及有所表示。

就这样,准备的几个红包一个没送出去。

她把这个经历讲给家乡做外科医生的亲戚,亲戚说,对于一个声名在外的医生,他们最珍视的,不是钱,而是自己的名誉。红包的真正作用,大概是患者买的心安,人们都以为医生们在靠红包发家致富,但是事实上最常见的红包只有三五百元,贫困家庭为了这种听说来的潜规则,挤出了50块,甚至更少。“看病已经很贵了,看着那种家庭,谁能收红包?再说患者不给钱,我在手术时就会制造麻烦吗?现在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我为什么要给自己找事儿呢。”

爱、信仰与希望

如果做个调查,也许每个人都对医院存了一肚子苦水。看病贵、医生热衷做检查,门诊医生的臭脸。即使不是那些频频爆出的负面报道,大家对医院的好印象也已经所剩无几了吧。

这确是现实,但布布在亲身经历了一次外科手术历险后,却不再认为医生应该为这些恶评承担全部责任。她乐观地认为,那些管理混乱的医院总是在偏僻的地方才能生存,北京的医院运营者们在理念上总是走得更超前,运营也相对更公平。医院没从她身上占一点便宜,在出院后的收费账单上,每一项费用都清晰地标明用于何处。她觉得,那些诞生在这个医疗体制下的苦,让医生个体承担,太不公平。

住院期间,只有寥寥数次和医生谈到钱,一次是手术前谈话,医生建议她某些时候选择更便宜的国产药,另一次则是术后三天医生建议她早些出院,反正养伤在哪儿都行。这样一天可以省下一天数百元的床位费。

出院近两个月后,她见到了她的主治医生,这个医生对她的住院旅程只有简短的两个字,“幸运”。

幸运不只是针对布布本人,对她的医生们来说也是。手术过程相当顺利,仗着年轻,布布术后恢复得也不错,没有出现并发症,此前医生们对她手术最大的担心是,肿瘤过于接近肺动脉和主动脉,极其容易大出血。他们备足了血,甚至预备了ICU病房,好在最终剥离肿瘤的过程相当顺利。

不过在保证这种顺利的背后,是医生们在手术前一直查资料精心准备的结果。医生告诉布布,复杂大手术的前三天,他们都会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不敢参加聚会,不能像普通上班族一样下班小酌,对于胸外科这样的手术来说,每一场都要认真准备。本来布布以为,中国的外科医生们有丰富的病患资源,随时都能上手术台。此外,人人都说外科医生冷酷无情,她的医生却告诉她,每次手术从开始到结束都高度紧张:“一个人把自己脱光躺在手术台愿意让你为她开膛剖肚的,这得是多么大的信任。这个对医生来说,就够了。”

布布庆幸自己有个做医生的父亲,这让她听到再恶劣的传闻,都选择尊重医生、相信医生。整个治疗过程中,她采取了完全配合的态度,也从来没主动询问过医生的治疗方案。手术前近一周,她都在做各项术前检查,尽管繁琐,但是她相信,这是必须的。尊重专业人士,他们是活着的上帝,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身体,才能在柳叶刀下决定生死。

很多人都喜欢网络上搜索一下自己的症状,就质疑医生做出的诊断,并引发剧烈的社会反响。布布看到这种情况总是感到气愤,她知道确实有些无德庸医混在医院里,但任何人不至于随意拿人的性命开玩笑。人们说是黑心的医院把患者们都逼成了“医生”,却总是忘记了一个事实,医学院的学生在校园里至少要呆够5年,是各专业中最漫长的学制,相比其他任何职业来说,医生的专业性更强。但现实中,经常一位医生应诉、配合调查所耗费的精力远远要大于医疗压力。“他们干的是救命的活儿,他们不能犯错。”在医院呆了十几天,她意识到在任何领域里,都没人能够比医生更能体现爱、信仰与希望了。这恰恰是布布主治医生在国外进修时所发出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所秉持的理念。

巧的是,布布同事的父亲因为心脏搭桥住院治疗,也是在没有找任何关系送任何红包的情况下顺利出院。这个理想的治疗过程,其实并不罕见。

如何做个好病人?

◆学会在网上挂号,会帮你省很多事。如果不会上网,北京市提供114挂号服务,只需拨打114电话,根据电话指示也能完成挂号。

◆小病去社区医院就诊。三甲医院医疗资源丰富,医生水平高,但是感冒这样的小病还是在社区医院解决吧。

◆不随便上网查询自己的病情。很多人以为有了互联网,就能了解自己的病情。但事实上,疾病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得多,网上诊断是非常不靠谱的诊断方式,极易引发病人的焦虑和对医生的不信任感。

◆要相信医生。要相信医生至少5年的学习经历比你几分钟百度来的资料靠谱,要相信你送出去的红包远不及信任更让医生开心,要相信他们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病人的痊愈。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