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逃离的“白衣天使”
2012-09-24 07:10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沈念祖 孙黎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他们离开的原因不尽相同:赚钱少、压力大、时间成本过高、医患关系紧张、与自己理想相悖……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念祖 孙黎 刚刚毕业的秦晓,拿着在协和医院辛苦工作了两个月才赚到5000块的工资,找到师兄楚天喝酒诉苦。聊天时少不了谈同门师兄的近况。楚天谈到同级的同学里不少到了外企做医药代表,一毕业可以拿到50万的年薪。这多少让两个涉世不久的男生唏嘘不已。但是,话锋一转,楚天也略带鄙夷地说,“我这绝对不是让你去当医药代表,当了那个,你就不是你自己了!”

两只酒杯相碰,楚天拍拍师弟秦晓的肩膀,“别犹豫了,好好在协和干!当到主治医师,三年内就可以在北京买车买房!”

尽管对秦晓积极劝导,但是实际上,楚天离开医院已经快两年了。他现在的新身份是一名研究员,一年拥有寒暑两个假期,过着与医生完全不搭界的生活。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的楚天,曾经就职于积水潭医院。

对于越老越珍贵的医生而言,进了三甲医院,就只剩下熬时间了。但是,在通往主治医师的路上,楚天选择了放弃。楚天介绍,和自己一样就读于这所全国顶尖的医学院校的同学里,陆续有人放弃了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修行,选择离开。

他们离开的原因不尽相同:赚钱少、压力大、时间成本过高、医患关系紧张、与自己理想相悖……

“现役军”的出走

楚天和他的同学并非少数。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医改专家李玲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称,“国家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生,只有约10万人能穿上‘白大褂’”。

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张景岫认为,情况应该没有那么严重,这60万医学生从学历来看,覆盖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乃至博士。而专科层次,也就是高职,属于医药卫生大类,这个方面的人才培养是达不到医生的学历要求的。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愿意做医生的人正在日益减少。已经在医院工作的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在相继离开。

现在已经离开了医生行当的赵慧,毕业后在北京昌平妇幼保健工作了一年。刚出道时,赵慧总是很紧张,怕自己病历有错误,或者医嘱下错,晚上睡不好觉。焦虑不安的情况在碰到一个急救操作失误后无限放大,成为她最终出走的一个直接原因。“还记得那个刚出生的孩子出来的时候面色苍白,不呼吸,我应该马上操作插管,但没有操作好,后来产科主任自己上的,虽然抢救过来了,但还是心有余悸很久。觉得自己手上就是一条一条的生命,一不小心就毁了一家。”赵慧回忆说。后来她考医师执照的时候,外地户口有一些限制,在这两个原因的推动下,赵慧最终选择了离开。

已经换了三份工作的她目前在给一家自行车品牌做电商经理,加班加点依旧是家常便饭,“如果你是个神经过于敏感的人不能当医生!可以说我现在的工作也不轻松,也要经常加班,但好在不是关乎人命!”

赵慧并非惟一出走的人。当年同班的40多人中,不乏有人在医院工作了五六年后,去德国拜耳、强生、通用等大公司做医药代表、药品监察、医药设备的。“待遇肯定比做医生好。所学的知识还是有很大用处。毕竟还是要和医院打交道,要懂医院的操作和运作流程。”赵慧说。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也表示,医院里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他刚到儿童医院履新半年,在他的主导下,医院里医护工作人员的待遇已经有所提高,但半年里仍然走了两名医生,4名护士。以往一年里光是护士就要走10多个。

准医生的逃离

为了洞察中国医生对职业认同方面的态度,中国医生最为集中的生物医学网站丁香园曾做过一个调查,89%的医生表示想过要离开医院。然而,由于在高劳动强度、高心理压力下,医生都被训练得很有忍耐力,万不得已,不会辞职。但是,那些还在医学院里的准医生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红漫近日公布了一份针对北京市医学院校本科生的调查佐证了这个判断。调查显示,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职业认同感,持不满意态度的达58.4%,半数学生对就业前途信心不足。报酬方面,30%的学生年薪期望值在20万以上。“医学生和刚刚步入医院的年轻人,容易成为这个职业的叛逆者和动摇者。”已经退休的宣武区中医医院的人事科长杨女士如是说。

已经带了数年毕业生的安徽医科大学的辅导员黄明发现,现在学生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另外从生源情况来看,学校的录取分数也在逐年下降,农村生源较多,家庭经济状况只能算是一般。“我们还是省内最好的医科学校。”

高成本、高风险都为选择从医蒙上一层阴影,进一步倒逼高考考生对于医学专业的选择。2011年高考的第二天,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自己的微博上疾呼:“今是高考,唯告学子:要有尊严,别学医!”同样是在广东,2010年以后医科院校招生断档严重。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0年,在广东省理科类招生的15所独立建制医科院校,有10所在第一志愿组投档招不满人,缺额高达2/3。即使经过第二志愿组的投档消化,仍有多所高校未能“填满”招生计划。

尽管人才流失的情况可能一段时间内并不会表现得特别严重,协和医科大、北医、首医这些重点医学院校也不会门可罗雀,但是记者观察61家主要医学院校近年的录取分数线,发现大部分学校录取线高出一本线的差值在逐年缩小。也就是说,医学院的录取分数在逐渐下降。“美国医学生主动放弃医生生涯的几乎没有。国内报考医学院的高中毕业生对医学的了解比较片面,但在美国,上医学院绝非一时热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坚定选择。”林辉说,一年前他作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生代表之一到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UCSF)学习。

5年前,报考医学专业就不是秦晓自己的决定。他选择学医的理由,可以归纳为两点:听从父母的安排、认为将来会挣钱多。

谁来弥合这一缺口

一面是医生后备力量的下滑,另一面却是病人需求的不断上升。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全国医院的门诊量已从2005年的40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亿人次;住院人次也从2005年的7100多万,猛增至2011年的1.52亿;可执业医师人数的增长却远低于此,从2008年到2011年的仅有17万人的增长。

据卫生部《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去年底,中国的执业(助理)医生已达到246.6万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此数字位居世界第一。然而,246.6万除以13亿人口这个大分母情况不容乐观。拥有3亿多人口的美国约为75万医生。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崔小波介绍,早在四五年前,为了解决拥有执业医师证书的医生不从医的问题,卫生部曾进行过如何吸引这些人重归医疗卫生队伍的课题研究。

“一个社会应该是最聪明的、心地最好道德最高尚的人做医生,这是社会道德标尺,也是社会福利的标尺,这样的人不做医生,是医学教育和国家卫生体系建设的悲哀。”崔小波说起这件事显得忧心忡忡。

“在美国本科教育里是没有医学专业的。医师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毕业出来就是博士。”林辉介绍,凡报考医学院者必须具有受过四年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学历,大三时他们就开始准备医学院入学考试。医学院录取不仅要看重成绩,课外活动也要求优秀,此外还要有重量级人物的推荐信,才能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知名医学院每年从所有申请者中挑选10%左右的学生面试,从10%~15%的面试者中确定录取名单。

酒足饭饱,秦晓一会还得回医院上夜班。楚天的话,他还得好好想想。秦晓惟一不犹豫的就是一定不会儿让孩子从医了。调查数据显示,仅有6.83%医师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医。那么下一代的医生从哪里来?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