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食家饭/文 中秋节要吃月饼。
广式月饼里,家母喜欢杏花楼的豆沙。馅是加了猪油的澄沙,豆沙用得好,一点不会发粘。稳重的颜色,含在嘴里一口赤豆香,带一点月饼皮烘焙的面香。家父则爱五仁,杏花楼五仁月饼压花上写的是“上等五仁”。因选料精,做工考究,坚果的芬芳丰盈迷人,真衬得上“上等”二字。现在的人嫌五仁甜腻,实在是没有福气吃到真正好的。
苏式月饼身段小巧得多。我最喜欢静安寺的净素月饼。娇滴滴的酥皮,枣泥、黑芝麻厚实的香,苔条灵巧的鲜甜,还有一派苏式风雅的玫瑰,常令我不知取舍。而且静安寺的净素月饼,只做中秋节前一个月的生意,没有包装,没有预定,在寺庙一角开出一个小窗口,窗口前永远排着一支慢慢移动的长队。每天的定量估清,排在队伍尾巴的人轻叹一声散去,明日随缘请早。
偌大个上海滩,排队买月饼的除了静安寺,就是几家著名的鲜肉月饼老字号了。王家沙、西区老大房、德兴馆、光明邨,都有极佳的出品。
鲜肉月饼,吃的是个“鲜”字。新鲜出炉的月饼,火火热的咬下去,酥皮纷落,鲜汤横溢,那才叫过瘾。现做的鲜肉月饼因为要一锅一锅做,常常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如果遇上个把购买大户,一下子买上百个,那么队伍里就会爆发出一阵嗡嗡的抱怨:“买几只尝尝么好啦,哪能迭能买法个!”而那个购买大户,总是会讪讪的解释:“勿好意思,帮人家带个,隔壁老人要喫呀。”群众们也只能把目标移到制饼师傅身上,催问:“师傅,好了勿啦,迭锅哪能嘎慢啦?”师傅头不抬,一边用炫技般熟练的手势逐只给月饼们翻面,一边温吞吞回一句:“皮子勿烘烘透要粘牙齿个,侬要勿啦!要么,喏,现在就好卖给你!”笑谑中,队伍尾巴又长了一截。
我是不肯当街吃东西的,想当年吴江路美食街上那家出名的烧烤店,门口站满了自顾自埋头苦吃的男女。唯独我,即使被烤翅、鸡皮、鸡胗肝的香味撩拨到几近失仪,也必定要打包了回家才能自在享用。
唯一的例外,是光明邨的鲜肉月饼。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又是在一拨拨月饼出锅时热腾腾的香气中等待,那真是不饿也饿极了。皮子最外层薄薄的焦黄脆壳,中层细腻的起酥,里层酥皮被肉汁浸得滋润,肉馅紧实喷香,一口咬下去更多的肉汁嗞嗞冒出来,烫了舌头也不肯停口。
就站在淮海路梧桐的浓荫下吃一只吧,在这样的美味面前,没有人可以再矜持。初秋的金阳从老洋房的西墙反射在我的脸上。下午四五点钟的天光也染了鲜肉月饼的香,然后的一路,都是满足而惬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