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怀旧
导语:对月饼这种生猛地传达着古典气息的食品,第一反应是无措,然后开始花容失色。

经济观察报 半窗灵鼠斋/文 上海的4马路,老早是7花酒的地方,传花的票子飞来飞去。后来49年,寻常老百姓就不能与花酒搭界,4马路叫回福州路,变成卖书卖文房的所在,书呆子多了起来,笔者也算其中一个。再后来,弄经济,福州路上飞来飞去的是另外一种票子,月饼票,因为杏花楼的旗舰店在此地,每见黄牛探头,就晓得中秋将至。

现在的世道,除了天文发烧友或者颈椎病患者,其实没几何人喜欢在晚上抬头看看天,别别星星月亮的味道,不信请君细数,UFO的报道比以前也少了许多,为什么呢,目前是个过剩的时代,HOLD住地面上的五浊尘世还来不及呢,谁有空考虑地球以外的事情。因而难免的,现在的月亮,一年只有两次,元宵和中秋两大节,大家还想起来,哦TM原来我们还有这么个卫星,其它时间,谁管。好比过七夕的小屁孩们,谁也说不出来牛郎织女两颗行星的方位,这个道理是一样一样的啊。

那么谁提醒我们,中秋快到了?由探头探脑的黄牛大叔上攀源流,哦答对了,是月饼。

严格意义上说,月饼和昆曲、旧体诗、簪子、长久的前戏一样,不属于这个过剩过快的过度消费时代,它们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这类东西和我们每一个人都以高铁速度奔向未知的中国国情,太不相吻合了,正因为这样,年年有人看见月饼就心烦,可是丫还年年准时出现,呆在你的书桌上,饭桌上,冰箱里,水果旁,撩拨着一线尚存的思古之幽情。

先说最简单的问题,月饼好吃么?一般的回答,不好吃,太甜。话说笔者一个糖尿病同事,某年(那年笔者还有同事)中秋连吃了两个月饼,也不晓得为什么这般不怕死,党员一样,结果送医院急救,差点为饼捐躯。两个月饼几乎就能送掉一条人命,糖分之高,可想而知。不过是不是因为所有做月饼的都觉得糖太过便宜,才下此重手呢?且慢,渐渐的笔者发现,其实月饼的甜是有来历的,是古法,日本京都的传统点心也很甜,就是因为遵循700年不变化的配方制作出来;老牌子的月饼配方,也是规规矩矩照着古方弄,所以才如此之甜,饼儿为什么这样甜?为什么这额额额样甜?啊容笔者慢慢解释。

以前的中国,很多价值观和今天是倒过来,比如贞节,信义,贫寒自好,这些品质在今天大概都要被当作笑话,那在以前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性格。举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以前的社会,房子便宜,吃穿都很贵;你看武大郎,小商小贩,出门做买卖都得躲着宋朝城管,可人家住的是独栋别墅,上下有楼(没有楼,西门庆怎么吃的竹竿敲后脑勺?);但是那时候,一件旧衣服尤其是冬衣,绝对舍不得扔掉,是可以拿去当铺换钱的,水浒里面强盗,搞点牛肉在酒桌上,比劫了城池还牛逼,可见吃穿的成本很高。

吃东西的成本很高,所以寻常味道厚实一点,荤腥一点的,都是难得的尤物,金圣叹临死前的花生米豆腐干遗嘱,某昏君何不食肉糜的笑话,都在反复说明着一个道理,肥甘厚腻的重口味,是自古以来寻常人的饮食追求,料要投放得狠,分量要足够的多,才显得出过节的隆重,原因很简单,过节,就是和寻常过日子区分开,让肠胃小小的狂欢一下。直到今天,广式月饼和京式月饼,还保留着传统的投料要求,四个字:薄皮大馅,和狗不理包子何其类似。这就叫实实在在的传统。

月饼,无论哪门哪派,基本上都是特别不忌讳油腻重口的一种点心,连庙里大师父携手大师傅做的净素,也汪着一包菜籽油。这里面还是江南人比较实在,苏式月饼就是吃一口油腻香甜,几乎连装饰都没有,油酥烘的一层脆皮,后来大概看见了广式的繁文缛节各种花哨,自己也觉得有些寒掺,只好洒点黑白芝麻,点一垛朱砂红在上面充数。而广东人不同,人家见过世面,做起花样功夫来,特别认真,所以他们的月饼,细细考究,简直可以媲美徽派版画,实在令人钦佩,但是拍开了看看内容,大同小异,传递着前消费时代,匮乏中挣扎的人们,心目中对美食的终极追求。

今天龟缩在城市里的我们,远离了饥饿,甚至觉得吃素是一种时髦、健身而且雅致的玩意儿,对月饼这种生猛地传达着古典气息的食品,第一反应是无措,然后开始花容失色,唉呀这么油,这么甜,卡洛里的多少云云。同样的尴尬还在东坡肉、香肠、烤鸭之类的食品上一再重演,请体会一下古人的感受,他们经历过饥馑,渴望脂肪和浓厚,一口上述令你尴尬的食物在他们的口腔里带来何等的丰润和满足,那真的是在享受“吃”这件事情。月饼不好吃,这是一种物质过剩以后的幻觉,就好比某些唐诗已经不再押韵,是一回事儿,月饼或者唐诗,都没怎么改变,是我们的口味和口音,不对了。

如果身体允许的话,即使不喜欢,笔者建议,也让我们坦然地吃一口甜吧,就在月亮已经没那么明朗的中秋夜,因为,毕竟,你吃到的是一口宋元,至少也是明朝的味道。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