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货币——重建熟人社会
导语:“社区货币”起源于一种“时间经济”,建立在社区成员“等值交换”的基础上, 是一种新型的“服务信用”。

经济观察报 陈晶/文 涩谷在清晨中醒来,一小群青年人在清扫完涩谷的街道后领取了当地专有的R币,他们纷纷进入咖啡厅、超市、图书馆、瑜伽中心,用手中的R币兑换一杯咖啡、获得一次购物折扣或者免费上一次瑜伽课的机会。这样的生活他们已经过了10年,而这种货币就是“社区货币”,R即半径,它鼓励人们在社区内分享、交换商品和服务,通过参与志愿或义工活动,换取能在社区内使用的“金钱”。两年前,基于日本著名NPO世界地球日货币协会的平台,嵯峨生马发起“Earth Day Money”的倡议,将本地非营利组织、商家和青年义工连成网络,现在已经有5000人加盟。通过R币可以从超过30个非营利机构中挑选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捐赠或志愿服务,赢得币值不等的R币,再去150间合作商铺里消费,或在Earth Day Market(地球日市集)上买东西。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社区货币”起源于一种“时间经济”,建立在社区成员“等值交换”的基础上, 是一种新型的“服务信用”。瑞士社会学家乌里·彼得·特里尔说, 随着闲暇的增加, 未来将出现一种“工作文化”, 它将使“非薪金工作”在货币领域里享有同“薪金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埃德加在1980年发明了“时间银行”的概念,认为时间货币是金钱经济和社区经济的桥梁,1986年哥伦比亚特区的卡恩教授创立“时间美元“,社区内达成“1小时=1个时间美元”的协议。据不完全估计,全美有超过75种社区货币,32个国家设有时间银行,仅英国就有109间,“存款”达60万小时以上。中国的城市公益“货币”也在广州、杭州、南京、四川等地展开,重庆沙坪坝区2003年即设时间银行,香港湾仔地区推行的社区货币“时分券”已经运行了10年,台湾花园新村社区的“花币”也于2008年开始使用,广东沙东街地区的“良币”则有唤起人们良心的含义。

台北花园新城以“务”易“务”

“栗姐,请你帮我晒晒被子。”栗太太拥有小区里最好的向阳大阳台,于是开始了“帮上班族晒棉被”的服务,她高兴地接过白领女孩手中的“货币”,仔细一看,这并不是全台流通的新台币,而是台北花园新城的DIY货币——花币。花币的设计由生态版画家赖吉人所做,撷取花园新城“花”的自然概念,采用山区常见的台湾原生种植物为纸币上的主要图案,并盖上小区特有的钢印,成为台湾首见的小区自治货币。

当地居民Peter、江慧仪夫妇借鉴社区货币的操作方式,召集小区居民成立“花钱·帮”系统,发行自治货币“花币”。花币一共发行了10分、30分、60分等三种货币,居民缴交新台币100元,即可加入“花钱·帮”社团,换得200分花币进入社区经济体系。“花钱·帮”的服务价值来自于工时的长短,如60分钟的修草皮工作即拥有60分花币,30分钟的剪发即有30分花币。提供的服务五花八门,充分展现居民的想象力,例如粟太太的“帮上班族晒棉被”,10分花币换回一床阳光香味;江慧仪烤的苹果派只要60分花币,也有居民自愿帮上班族照顾利用太阳热能的“太阳能锅”,下班回家就有热水及热饭,不消耗能源,只要花币10分的代工费,小区的瑜伽教室收现金也收“花币”。现今为花园新城小区管委会总干事的张佑辅,曾利用60分花币跟邻居借一张草席,度过一个炎热的夏日。每个周末他都带领社区内的妈妈们围坐在中正公园的凉亭内,跟穗林南吉老师学习竹艺编织。迥然于城市喧闹的频率,这里依旧踏着属于自己悠闲而充实的步调。

广东沙东街社区低成本的好生活

“健康生活馆”在沙东街服务中心入门处,来自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城乡合作与公平贸易项目的农副产品陈列于此,简易包装的蜜糖、黑皮花生、个头不大的南瓜,卖相简朴至极,却个个身价不菲;其他如生态八宝米寿司、老南瓜汁、乡村野菜等也待价而沽。还好有“社区良票”,最高可抵50%现金,这样可以半价买到有机农副产品,算下来比超市普通食材的售价还要便宜。“社区良票”是服务中心今年3月发行的社区货币,使用范围还不仅限于此,中心的二手交换平台、手工作坊、家庭厨房的产品都可使用良票购买,一月一度的美好生活市集也是用良票省钱的好机会。“良票”得名于国人对“粮票”的记忆,良有良心之意,旨在帮居民用低成本过上好生活。绿耕社工张文浩说,在推动良票的过程中,他更愿意倡导“等价交换”而非“购买”的概念。两者的细微差别是“等价交换”能体现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并促进社区居民之间共生互助的感情连接。

作为将居民连接起来的载体,社区良票只能通过一个方式获得:志愿服务。为青少年辅导功课、讲故事,探访老人,协助组织残障人士进行文娱活动……在中心的后半部分,有13间多功能室,划分为亲子活动室、社区厨房、手工作坊等。社区厨房里,等待出售的是八宝米、竹笋、蕨菜、百花菜……这些食材都是来自云南、从化山区的小农户。社区厨房小组成员陈姐有6张良票,是儿子给前来参观的香港学生做志愿导游1小时获得的,每张良票面值一时分(等于10分钟志愿服务),在社区里等值于1块钱人民币。市集的一角还开设了工疗站残疾人画作义卖。特别为工疗站学员杨芳开设了一个小平台,市集当天卖出了5幅画作,价值50元和2时分,很多居民在购买的同时也写下留言给她。

香港“时分券”寄托三十年后的未来

琴姐工作的制衣厂,于2000年前已经倒闭,拥有裁缝技术的她无法找到雇主,自此她便只有赋闲在家,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自从失业后,我整个人仿佛失去目标,每天坐在家里对着四面墙,觉得自己跟社会脱了节。我好高兴可以加入‘社区经济互助计划’辖下的‘天衣无缝车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利用自己的专长造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袋子赚取收入。”

琴姐说的用袋子赚取收入,指的是将做好的成品放到湾仔地区的“时分天地”出售,换得社区货币“时分券”,再用它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这是以“时分”系统为中心的社区经济互助计划。“时分系统是香港圣雅各福群会于2001年开展的,它以时间为交换单位,体现了劳动的价值,是社区货币的一种形式。会员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一小时的服务可交换60时分,可以用时分换取他人相当价值的服务或货物。”香港圣雅各福群会项目主管郑淑贞女士说。“时分天地”里,值班的义工主要是社区内的妇女、长者、失业人士,他们的工作量不多,只要接听电话,记录、接纳捐赠或寄卖物品,收款,回复顾客问题。当值的阿陆说,她每周大概会在“时分天地”当值8小时换取相应时分券,1/4用来换有机菜,1/4用来换一些日常用品,1/4还可以用来给孩子补习,剩下的可以存起来换取一些二手家私电器。基本上能把日常生活问题解决了。而香港最低工资为28港元/小时,如果进行社会工作,同样的工作量连80港元/小时的一般补习费用都难以支付。而且在“时分天地”换取的东西一点都不差,连导演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服装道具,都是在这里选取的。

圣雅各福群会的社区经济主人赵文敏最记得的一句宗旨是,“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利,各取所需”。这群为街坊开拓新生活的社工相信,街坊能通过时分券,学会重视人和重视资源,透过时间经验发挥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事情,懂得give and take的道理。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