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10.11:武大牌坊被拆
导语:武大牌坊被拆 跨省销报 许鞍华被偷 劳教改革 航班威胁

武大牌坊被拆

背景:10月9日下午,作为武汉大学地标的正门牌坊被拆除。据称,拆除的原因是为了配合武昌八一路地下通道建设和武大南北两个校区的连通。

“珞珈山的樱花”和“武大的牌坊”就是武汉大学的标志。20年来,多少莘莘学子,以及慕名前来参观的人都会在牌坊下面盘桓、流连,在他们的眼中、心里,这个颇具古风的牌坊就是自己情感的对应物,就是武汉大学的魂魄所在。

                                                                                                         ——《华商报》

正是这种学术时髦氛围的变更,才让一个名校大门的拆建,也引起民众过度联想和不安。因为,他们不知道随着这座大门的倒下,还会有多少本该精心承传的 宝贵文化和历史记忆,在门楼倒地尘土四溅的烟雾中湮灭。

                                                                                                         ——《燕赵都市报》

跨省销报

背景:近日,有网友称福建交通厅厅长李德金手戴5万元雷达镶钻手表,腰系万余元爱马仕皮带。原本云南《都市时报》要推出《福建“表叔厅长”来 了》,数十万份报纸已印刷,凌晨被“跨省撤稿”,已印刷报纸被封存。该报负责人称,作为媒体人,“从未感到如此愤怒和耻辱”。

对媒体管理的底线、原则、依据在哪里?如果这些始终不能明确,那么可以说,在内外交困的压抑中,坚守理想、忠诚于真相,保持观察者的独立、记录者的坚贞,飘若浮萍。

                                                                                                         ——《长江日报》

在微博时代,舆论监督早就超出了报纸的版面、电视的屏幕、电脑的桌面,地方要完全封锁负面消息,已经不存在技术可能,地方政府动用公权力封杀舆论监督报道,只能制造新的、更大的舆论危机,造成更多公信流失。这不但不会平息民众的质疑,反而给公众造成这样的印象——地方政府不顾法纪,在为涉嫌贪腐官员背 书。

                                                                                                         ——《新京报》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其实是官员有钱且敢于花钱的保障,否则,“表叔”见报恐惧症还会传染。跨省销报的手段,显然药不对症。这药的代价太高昂,实为饮鸩止渴。

                                                                                                         ——《成都商报》

“跨省毁报”再次说明,舆论监督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时期。一方面,互联网使得监督风起云涌,不断迸发;另一方面,个别涉事官员反监督的手段,也是越 来越丰富。但不管怎样,想尽办法促进舆论监督努力向前,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唯有奋力向前一条路可走,毕竟,监督权是公众无可辩驳的天然权利。

                                                                                                         ——《华商报》

许鞍华被偷

背景:香港著名女导演许鞍华的手提包在武汉被偷,武汉市公安局局长亲自过问,警方5天之内就抓住了盗窃嫌疑人,帮许鞍华找回了手提包。

“破案专班”一成立,找回许鞍华手提包外,还顺带侦破几起盗抢案,说明资源整合的威力。在整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警力资源整合,就是把警方整体打造成一个常态化“破案专班”,使公众人人得以享受“破案专班”式服务。

                                                                                                         ——《中国青年报》

如果遇到名人被偷,就能够集中警力进行破案,破案恐怕是必然的,而遇到普通老百姓被偷,则动力不足,即便立案了,也不尽力,结果案破不了,这就给老百姓留下焦虑隐患。执法平等本该是一种很寻常的“福利”,可在现实中,有时却成为一个“稀缺”权益。

                                                                                                         ——《广州日报》

公共服务的无差别性,是社会公平感的基石。人们之所以对“局长过问许鞍华手提包被窃案”不满,正是因为此事刺痛了基本公平的那根脆弱神经——公共资源为特殊人物提供特殊服务,既是人治思维和权力滥用,也是社会公平的大敌。

                                                                                                         ——《现代快报》

即便当地公安部门因为当事人是国际友人和著名导演的身份而不得不在工作中考虑“国际影响”和“名人效应”,但也不能完全无视公众的这种不满,而应该把公众 的这种不满情绪看成是一种督促和压力,进而在工作中尽力同等看待,一视同仁,最终实现特殊群体和普通人的“无区别对待”。

                                                                                                         ——《华商报》

这是很文艺的一件事情:一方面它说明相关部门其实是“能力无极限”的,只要敢于“重视”,一切皆有可能;另一方面说明职能部门确实能为民生而不计代价,中间的故事曲折足以比找回的台本更动人。感动之余,还是要煞风景地问一声:如果丢包的不是导演许鞍华,结果又会怎样?

                                                                                                         ——《南方都市报》

归根结底,重视回应舆情,继而选择性地执法,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破案有时序,权利无差别。若执法只聚焦在被媒体霓虹灯照到的角落,而忽略无新闻性的案例,那么,只会掉进选择性执法的泥沼。

                                                                                                         ——《华西都市报》

劳教改革

背景:10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姜伟称:改革劳动教养制度已经形成社会共识,相关部门作了大量的调研论证工作,正在研究具体的改革方案。

改革已经成为共识,既然如此,现已启动的相关试点,就不能停摆,步2005年立法的后尘,更要以改革破除部门利益。需知道改革停滞,矛盾却在积累;现在回避的问题,都会在将来遭遇,而且会遭遇更多的问题。劳教改革再也不能拖了。

                                                                                                         ——《东方早报》

航班威胁

背景: 20时许,两架航班经过严格检查后未见异常,重新起飞。从8月29日至10月9日,仅42天的时间已有包括国航、南航、深航三家航空公司在内的5架航班遭遇恐吓威胁。

遏制此起彼伏虚假恐怖信息,当然可以期待公民素质的提升,但这是润物细无声的长久之策。除了公民教育之外,迫在眉睫的,就是提高编造恐怖信息的代价,让潜在的“恶作剧者”切实感到,这样的玩笑开不起。

                                                                                                         ——《京华时报》

在确保每次电话威胁,都能得到规范对待的前提下,再讨论降低“电话威胁密度”的议题,才能让人心安。而之于后者,具备耐心的观察者都应坚信,现存的规则架构,已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所应改善的,或只是优化相关案例的传播技巧,以及不夸大阶段性“高概率”带来的震撼。

                                                                                                          ——《华西都市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