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人事调整“大动作”

欧阳晓红2012-10-21 10:29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保监会的十四岁,项俊波的一年。这位新任保监会主席终于出手开始对整个保险监管系统的人事开始有计划调整了。

其实在今年年初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项俊波已经亮明了自己对监管干部的调整思路。“今年,要拿出部分司局级领导干部岗位,实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建立健全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对干部的考核,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

10月17日,一位接近保监会的人士透露,保监会正在酝酿一个用人机制的大动作——将在全系统当中,拿出一些地方保监局的副局长职位,对外公开竞聘上岗。

就在一天前,保监会公布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空缺已久的一名副主席、两位主席助理职位由原吉林省副省长王祖继、原太平财险董事长李劲夫和原广东保监局局长黄洪“填补”。

保监会新领导班子架构搭好之后,一些司局级领导干部也将调整。这位人士说,像发改部、产险部、寿险部、财会部、法规部、资金运用部等主要部门的一把手均将变动。

事实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赴任之时的7万亿规模的中国保险业,正面临寿险业保费增速放缓、投资收益率欠佳、监管力量不足等诸多挑战。

人事调整、创新用人机制的背后蕴涵着项俊波“构筑现代保险监管体系”的价值诉求。而这个构想离不开专业的监管人才。项俊波曾措辞严厉地批评一些监管干部没有摆正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位置,“监管定位模糊”、“监管缺位、错位和越位的情况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习惯给公司搞排名、下指标、派任务”、“有的把监管和主管混为一谈,过多地站在公司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调整大幕即将拉开

10月15日下午4时,项俊波主持召开的保监会局级干部会上,王祖继、李劲夫和黄洪悉数亮相,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则宣读了中组部和国务院的任命。

1958年出生的王祖继在吉林省任职之前,有过8年国家开发银行的职业经历,曾负责投资工作。而既有监管经验,又不乏企业实践经历的李劲夫,与原广东保监局局长黄宏均是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时期就被关注的后备干部。保监会一位人士说,此时调任保监会主席助理也在情理之中。“之前局级干部没有调整,是因为领导班子的搭建尚未完善,而副主席、主席助理到位之后,其他司局级干部的变动才可能开始。”上述接近保监会的人士说。

不过,保监会新任领导的分工尚未确定。这位人士估计,王祖继将分管投资,李劲夫将兼任财产保险监管部(简称“财险部”)主任,弥补产险部一直无主任的空缺;黄宏则兼任人身保险监管部(简称“寿险部”)主任。

据多方消息透露,目前保监会共有16个职能部门,除政策研究室、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保险中介监管部、国际部等部门,涉及人事变动的多为重要部门,诸如办公厅、发展改革部、财务会计部、产险部、寿险部、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法规部等部门的一把手均已或可能即将发生变化。

据本报从接近保监会的多个渠道获悉,调整的大致框架是,除产险、寿险部主任可能分别由李劲夫、黄宏兼任之外,法规部主任杨华柏将调任中国人寿财险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接任资金运用部主任的人选有两个:一位是上海保监局局长,另一位是来自基金公司的负责人;财会部主任的人选之一则来自财政部;现任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梁涛或调任上海保监局局长,现任发改部主任房永斌或调任广东局,接替黄宏的职位。但上述调整均未最终敲定。

届时,保监会系统还会有因为年龄原因退休的局级干部,例如财会部主任与浙江保监局局长可能都是今年到年龄。

而保监会办公厅的人事调整在今年5月份就已完成。主持办公厅工作的原办公厅副主任蔡基谱5月调任江西保监局局长,外调了一位人士接任保监会办公厅主任一职。

“大动作”

去年初到保监会之时,项俊波就提出,干部可以“五湖四海”交流,这也是为大局服务。“着眼于经济全局,保监会是监管机构,而非主管单位,应该放权”。“保监会即将有一个较大动作,即在全系统当中,副局竞聘上岗。”上述接近保监会人士说。这也是在年初项俊波明确提出来的设想即将实施,但可能首先会从规模小的保监局试点先行。

不过,地方保监局副局长的公开竞聘既是种用人机制的创新,也是种着眼全局的“安排”。一位地方保监局局长坦言,目前最大的障碍是行业极度缺乏监管与专业人才。他举例说,经营水平、产品体系、产品深度还很粗放,在过去老保险人能支撑,但现在再也撑不下去了。

事实上,在保险公司人才匮乏也是很普遍的事。一些新公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而无法设立新机构。一家国有保险公司陕西商洛分公司负责人王先生说,在地方上,开设新公司就意味“践踏”别家公司的利益,因为地方保险从业人员很有限,只能“挖角”。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迅猛,保险也不光要和同行抢人才还要和其他金融业抢人才。

“你可能无法相信,一位地方国有保险公司的司机都可以去当地新设的保险公司当负责人;还有些保险经营人员习惯来回跳槽,导致很浮躁的不良风气。”王先生说,“症结在于这个行业太缺人才了。”

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表示,人才不足,尤其是保险高级管理人员的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数据显示,2007年保险行业人才总量不足,供需水平仅1∶4。吴定富还说,虽然近年来保险业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发展初期,行业技术手段和监管能力相对落后,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保险监管人才紧缺的压力则更大。以陕西保监局为例,监管人员60-80人左右,但辖区内的保险公司有四十余家。目前,保监会有35家派出机构,其监管的对象,包括外资在内,有10大保险集团公司、138家财产险公司、189家人身险公司、8家再保险公司、1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及这些公司的分公司等数百家机构。

一位保监会人士曾感叹,数千人的监管队伍,面对的是数百万人的保险从业人员,有时难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项俊波下车伊始就敏锐地抓住了保险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人才问题,项俊波曾表示,“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监管人才作为保险监管事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培养和造就三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三支队伍分别是:“一把手”工程为重点的领导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

“注意吸纳有市场经验、有专业资格的中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加入监管干部队伍。”项俊波指出。他表示,保险监管需要一支熟悉金融、财务、精算、法律、资产管理等知识的专业技术干部队伍。

不过,一位有着海外背景的国有保险公司高层认为,在监管机构与企业工作的区别很大。业内人士选择的话,可能要下很大的决心。除非在监管机构做得很好,使之成为日后加盟企业的一条捷径。问题是,监管与保险业人才,整体储备都不足,也只能在小范围内选择。“但公开竞聘上岗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提供了一个公平的机会,有助人才的补充。”他说。

而上述地方保监局局长认为,经营与监管人才在于三至五年的积累。“公开竞聘是否能立马见效不好说。即使如此,但包括监管在内,整个行业都还得沉淀下来。”在其看来,人才问题并非用怎样一种形式就可以解决,得沉静下来。在保险公司几十年,未必能做好监管,而监管者又未必能做好企业。

“与银监会、证监会相比,保监会专业化水平相对较弱,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亦有待提升,这些都与人才有关。”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主任郭金龙坦言。他解释,由于保险业发展较快、专业性很强,一般发展较快的行业都会有人才不足隐忧。但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特别是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漫长。事实上,在现有保险人才队伍中,有不少是由其他部门转行而来,整体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保险人才的培养虽有进步,但较实际需求还有距离。”郭金龙说,“而公开竞聘监管干部能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从用人机制上间接缓解保险业发展与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其实,行至今天的保险业依然处于结构转型关键期,寿险业没有走出保费增速乏力、投资收益较低的困局;行业形象、监管水平均有待提升;而要改变现状,唯有“人才兴业”。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说,像证监会、保监会等专业性较强的公共机构,一些主要领导还是应该面向社会招聘,甚至国外。以后公共事业机构不妨在选人用人方面放宽视野,“保监会副局干部公开竞聘不啻是一种好的尝试。”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