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失意中燃收购战 中石化独自上场

严凯 李缘2012-10-22 08:10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严凯 李缘 备受瞩目的中国燃气(0384.HK)收购战终于落下帷幕。在这场历时一年的收购战中,中石化最终摒弃新奥能源(2688.HK),转而独自与中国燃气合作。

10月15日,新奥能源与中石化均发公告称,因先决条件仍未获得满足,“收购要约不再继续进行”。但双方并未就收购告吹的具体原因作出说明。

业内普遍认为,在此次收购战中,中石化成为最大赢家。但记者从中石化内部了解到,中石化实际上可能更希望完成此次联合收购,而不是只是签署“框架协议”。而作为收购发起人,新奥能源因此次收购失败损失了逾8700万元人民币。

不过,对于中石化来说,无论是借助新奥能源还是中国燃气,该公司进军下游“短板”——城市燃气市场的步伐开始加快。

谁是赢家?

根据中国燃气10月15日的公告,中石化和中国燃气将在六个方面进行合作。其中包括双方组建合资公司、中石化优先保障中国燃气的天然气供应、中国燃气参与中石化负责建设的省际天然气管线及配套设施的投资。

中国燃气是中国大陆城市燃气的主要供应商之一。目前,该公司拥有160个城市燃气专营项目,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燃气项目组合。

中石化所看重的正是中国燃气在液化石油气领域的品牌和销售渠道。而中石化旗下炼厂所产的液化石油气则可以通过中国燃气的渠道来销售。

根据双方签署的框架协议,双方将利用中国燃气的城市燃气官网和中石化的加油站网络,改建成成品油和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两用站,共同开拓中国的车用和船舶加气市场。中石化将借着中国燃气的平台,大力进军城市燃气领域。双方约定,在中国大型的城市管道燃气项目拓展上,可共同进行项目投标或向省、市政府申请项目专营权。

一年前,新奥能源和中石化发布公告称,将以每股3.5港元的价格向中国燃气发起要约收购,涉及金额高达167亿港元。其中,新奥能源将支付收购要约总对价的55%,中石化承担45%。

此次收购失败,使得新奥能源损失颇大。根据野村证券测算,新奥能源因收购失败而已付出的财务代价逾8700万元人民币,包括合约安排费5700万元已于去年宣布收购时支付,以及历时10个月的收购让新奥付出逾3000万元的过桥贷款佣金。

新奥去年曾以6%的票面利息举债7.5亿偿还利息成本更高的银行贷款,其中4亿美元因潜在收购不能用于偿还,新奥首席财务官郑则锷透露说利息损失约7600万。

外界均认为在这场曾以新奥能源为主导的收购战中,中石化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但本报了解到,中石化实际上是希望能够完成联合收购的,合作还只是一个框架,细节并未谈妥。

事实上,若中石化和新奥能源的联合体收购成功,二者将控制中国燃气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这足以抗衡来自中石油旗下昆仑燃气的竞争。但收购最终以失败告终。

高盛和美林都提出相同的质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执行细节为何?包括时间表、双方投资金额、合作的先决条件及是否需要配股融资。

高盛天然气能源分析师何方认为,表面上看中燃可帮助中石化完善液化石油气的零售渠道,双方合作存在共赢,但合作成功的关键是未来能否顺利执行。

补“短板”

中国燃气则认为,和中石化的合作可以将公司庞大的城市燃气分销网络与中石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资源相结合,扩大该公司的分销业务。

此外,中国燃气可以利用中石化的加油站,建造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加注站以占领车用和船舶加气市场。

对于此次和中石化合作,中国燃气副董事总经理梁永昌在10月15日的电话会议中称,双方合作只是框架,具体合作细节,如合资公司资金投入占比、股权分配等事宜仍待商讨。

不过,梁永昌称,中燃本身“不会争做项目的大股东”。目前,中石化现持有约4.8%的中国燃气股份。

对于中石化来说,燃气市场与其上游勘探开发业务一样,是其短板。按照中石化董事长的战略部署,中石化确定了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目标,“短板”应该加快补上。

长期以来,中石化除了在炼化板块能够领先,在上游油气开采领域、下游城市燃气业务领域均远远落后于中石油。而炼化业务每年必须承担巨额的亏损。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中石化一直在找机会寻求在城市燃气领域的开拓,但由于进入晚,上游又缺乏足够资源,在国内格局已基本定型的情况下,独自开展燃气业务将举步维艰。

借着此次与中国燃气达成合作协议,10月15日,中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在上海召开了液化气相关会议,华南、华北、沿江等主要炼厂分管液化气销售工作的管理层均参与了此次会议。

接近此次会议的人士透露,此次会议决定中石化的液化气统销业务将于2013年1月1日正式运行。“这次会议刚好在中燃收购战落下帷幕的时候召开,正是为了未来做准备。”该人士称,液化气统销总部设立在上海,与石蜡、沥青、硫磺、石油焦等产品同属炼销公司,销售模式基本一致。

梁永昌称,中燃在“寻找比做(收购)要约更好的模式合作”。但梁永昌并未回应战略合作是否由中石化主动提出。

燃气乱象

对于中石化是否会在未来重新发起对中国燃气的收购,中石化和中国燃气方面均未给予答复。中国燃气的相关负责人称,公司的高层领导均在国外出差。

相比而言,中石油近几年在燃气领域发展迅速。2008年,中石油对旗下燃气业务进行整合,成立昆仑燃气,开始对城市燃气业务造成冲击。中石油的最大优势在于,该公司牢牢把握着中国的上游油气资源。

目前,昆仑燃气业务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100座城市,供气能力达50亿方以上,拥有全资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100多个。

2002年,我国的下游城市燃气运营业向民间资本开放。目前大陆城市燃气业的运营商虽然超过1000家,但是跨区域的大型运营商主要有5家,分别为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中国燃气、新奥能源、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

前三家是香港上市的外资企业,后两家则有国企背景。此外,行业内单一城市的大型燃气企业包括北京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圳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对于新奥能源来说,它原本寄希望于联合巨头中石化来消灭一个竞争对手,同时壮大自己。但此次收购失败后,新奥能源除了面临着来自中石油的排斥外,还将在未来面对中石化和中国燃气的竞争。

目前,中国燃气市场的格局大概为民企占据15%的市场份额,以新奥能源为主,年均销售的天然气超过40亿立方米;

外资企业则占据30%的市场份额,主要以港华燃气为主。该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城市燃气供应商,年均销售燃气超过85亿立方米。

占据市场份额最多的则为国有控股企业。其中,昆仑燃气拥有50亿方的供应能力;华润燃气则达到55亿方;中国燃气达到58亿方。

中石化内部人士称,对中石化来说,这次与中国燃气的合作确实是一次机遇。若合作成功,中石化将成功进入燃气市场。

而对于中国燃气市场中的企业来说,未来除了将面临来自中石油的竞争,还将面临着另一巨头中石化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