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公务员,压力有多大?
2012-11-10 08:57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沈念祖 孙黎 周丽丽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在光鲜的表面背后,焦虑失眠、情绪低落已经成为困扰公务员的首要心理困扰。而较为保守、严谨的机关文化又决定了他们的压力无处释放。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念祖 孙黎 周丽丽 收入很稳定、福利有保障、社会地位高早已成为公务员最亮眼的标签。不断被刷新的公务员报考人数之高与录取比例之低也似乎都在共同佐证公务员群体内才是幸福的。

事实也是如此。今年上半年,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出具的一份《机关文化建设与职工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指出,74.1%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觉得自己过得很幸福。但与此同时,此报告还指出六成以上公务员有中度及以上压力,其中13.5%的职工承受着重度或极重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刘翔平教授解释,幸福与压力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这里的幸福可能是和别人相比较的幸福,而真正的压力来源于自身的工作。他曾经受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邀请到各个部委进行心理疏导和解压的讲座交流。

事实上,在光鲜的表面背后,焦虑失眠、情绪低落已经成为困扰公务员的首要心理困扰。而较为保守、严谨的机关文化又决定了他们的压力无处释放。

30至50岁的干部压力最大

张新是山东青岛某公安局的一名副科长。基层公务员责任大、工作量大导致的烦、累、怕和无奈纠集在他身上。

他主要负责裁量对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处理,周末时不时需要加班研究案件。强大工作量压力的背后,还有责任重大的考量,“搞不好会引起上访或者群体性事件的”。张新经常感觉心力交瘁,失眠焦虑也是家常便饭。

张新并非个案。基于对公务员群体心理状况的关注,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不久前对中央国家机关20个部门2532名干部职工抽样调查,内容包括机关的文化与环境、职工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幸福感以及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调查显示,63.3%的机关干部职工有中度及以上压力感,13.5%的职工承受着重度或极重压力,27.2%的干部职工处于心理亚健康水平。层级越高,心理压力越小;处级以下干部比处级以上干部感受到了更大的家庭与工作平衡的压力;30至50岁的干部压力感受,大于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干部。

但无论高级官员还是基层干部,向上升迁时都会遇到压力。“工作倦怠、对工作前景的不确定性、人格扭曲已经成为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三大要素。”徐培基介绍。今年65岁的他退休前曾任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派驻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纪检组组长,全国第一家中国公务员心理健康网正是由他创办。

升迁压力是公务员群体面临的最大压力之一。“应该增强干部选拔过程中的竞争性、公开性和程序性因素,使官员晋升有章可循,从而降低因前途不可预期造成的压力。”徐培基说。

张新所处的公安局就属于“僧多粥少”的大单位,升迁实属不易。但是谈到晋升,三年前才干上副科的张新对于减“副”有些把握,“一年之内应该能干上科长吧!”尽管如此,在晋升结果出来之前,他还是有些忐忑,担心出了岔子,脾气也不如以前好。

上级领导和人际关系是影响公务员晋升的两个关键因素。刘翔平介绍说,大多数公务员咨询的是如何和上级打交道的事情,根本没有人会问如何与下级相处的问题。一些官员有社交恐惧症。“我认识一个副主任,开会时讲话,只有下属在他才很放松。但只要上级领导在,他就想表现。会前压力大失眠了,会中紧张又结巴,事后还会分析哪块说得不好,该讲的没有讲。有一次他在会上讲了一个笑话,领导不笑他就觉得自己失职、甚至觉得自己很耻辱。”

经常和公务员交心的刘翔平对于事无巨细的机关文化也表示担忧。“我去给他们讲课,讲桌前的鲜花怎么摆,他们都要练习好几遍。”曾经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找刘翔平诉苦,原来在一个宴请领导的晚宴上,他把领导牌子的位置放错了,被办公室主任使劲数落,之后的大会小会都说他。他就情绪很低落,“给领导的印象不好,做十件好事也不如一件坏事”,“与其做错不如不做”。

相比起火箭式上升的明星官员,更多基层公务员都需要安于长跑的耐心。目前占全国公务员总数60%的县、乡两级公务员超过了400万人,大部分公务员只能在科员、办事员这两个级别走完仕途。这些近年来热销的官场小说更像是电子游戏中的“通关秘笈”,教公务员如何赢在起跑线上。目标是科长的张新闲暇时的读物就是官场、军事题材的小说。

不敢参加同学聚会

尽管晋升压力很大,但是刘翔平认为主要的问题并不是晋升的压力。有一次我给平均年龄在45~50岁副司局级官员讲课,我在课堂上问你们谁愿意干到65岁退休?他们都说不愿意。到了他们这个级别,对自己的“位置”没有太多担忧。主要是工作中的感觉不好,没有办法游刃有余干这个事。

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史占彪也表示,他们(中央国家机关的干部职工)很忙却不一定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收入都不太高的,不像基层干部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工作中找不到真正让他们兴奋活跃的东西。

2004年12月和2008年4月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了两次《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其中第一个报告称:“公务员有54.88%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第二个报告称:在“从事不同职业的员工中,政府机关的员工工作敬业度最低”。“公务员群体职业倦怠比例较其他职业相比名列前茅,甚至在2004年还高居榜首”。

伴随官职提升发展的往往是孤独,越到高层,朋友越少,所谓高处不胜寒。刘翔平分析,公务员在官场上可以交心的朋友少,大多数人会去找自己曾经的老同学倾诉。

然而,在重庆市发改委工作的主任科员李庆却越来越不情愿去参加同学聚会。已经享受副处级待遇的他好不容易抽身去参加同学会,却三番五次遭到同学的奚落,“公务员不做事、乱做事”。一开始,李庆还耐心地解释自己的工作任务有多么繁忙,却没有任何人愿意相信他,现在,他干脆选择一笑了之。所幸老同学里官场上的人并不多,不需要按级别排座位。

在史占彪看来,公务员在政治上看起来是强势,但是在心理上却有不少弱势。公务员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和应酬中,无暇顾及家庭,导致家庭不和谐,出现了夫妻离婚、儿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从心理学角度上说,他们别扭,却又不便释放所以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对于干部职工心理健康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官员心理危机的产生与行政问责和网络监督对行政能力提出的考验也有很大关系。

虚报的问卷和现实的病灶

近日,一条为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提供咨询服务的电话热线由原先的6小时延长到了24小时。30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将为中央国家机关的职工以及职工的子女、配偶和父母等家庭成员提供全天候心理咨询服务。尽管不用公务员自掏腰包,从2008年至今,4年来,前来咨询的公务员仅从一年600人增加到了一年1200多人。而在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调查中近九成的干部职工对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素质提升、心理资本增加表示有一定需求。

史占彪表示,目前对于官员心理健康的关注还有待关注。由于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当官员出现心理问题时,他并不愿意去找心理方面的专家来为自己减压,特别是有关隐私泄密的恐惧更是让官员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多数心理咨询都以电话访谈为主,需要深入再进行面谈,但是真正进行面对面访谈的人就要少很多。”

公务员们对于心理健康诊断的忌讳在调查问卷时就充满了“反侦查精神”。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公务员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徐培基介绍,在一次对市、区部分公务员匿名随机测评中,在全题作答的271份“工作倦怠和工作敬业度”量表问卷中绝大多数公务员和领导干部也是多做“向好”选择。“高达97%敬业度和96.8%成就感”在任何地方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不低于70%的公务员和领导干部不愿意袒露心迹,心理学认为,较重的自我戒备心态,恰恰是抑郁、焦虑、自恋、多疑、浮躁等多种异常心理的重要心理原因。徐培基在退休前也是一名副厅级官员,又研究哲学,对于官员心理把握透彻。

内心的扭曲与不健康往往会通过躯体化的方式与予展现,既自觉有很严重的躯体症状如头痛、乏力、失眠、身体不舒服、工作效率下降等,但在相应的医学检查中却没有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

2009年发布的《中国公职人员健康白皮书》披露,公职人员级别越高则健康状况越差。领导岗位公职人员的体检异常率高达98.5%,其中血脂异常37.8%、血压增高18.9%、血糖增高10.3%、脂肪肝36.9%,这些都比普通公职人员高出5%~10%。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超重已经成为威胁官员身体健康的“职业病”。

这些数据显示出公务员加强健身,锻炼体魄的迫切性。对于刚刚进入北京市某区检察院的王楚而言,选择哪项体育锻炼,与自身体魄并无关系,而是要投领导所好。王楚单位的领导喜欢打篮球,于是身材瘦弱的小楚和其他几个新人一同加入了他们科室的篮球队,“尽管没有身高优势,但是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对于领导来说,人才也是。”

在回答“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时,王楚迟疑了一下,然后笑了,“那至少是两三年后的事情。”

(文中张新、李庆、王楚为化名)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