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子公司通往混业 公募基金争夺“类信托”业务

赵娟2012-11-19 07:35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赵娟 11月16日,工银瑞信和嘉实基金两家基金公司收到了证监会的批复,国内首批公募基金专项子公司正式获批。

而这仅仅在11月1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实施半个月后,速度之快超出了业内预期。

嘉实、工银瑞信、方正富邦、天弘等六七家基金公司是首批上报材料的公司。本报从一些基金公司了解到,更有众多中小基金公司也都蠢蠢欲动、紧锣密鼓地申报子公司。

吸引这些公募基金趋之若鹜的是,专项子公司未来被允许开展所谓专项理财业务,主要是将基金公司的投资范围拓展到非上市股权、债权、收益权等实体资产新领域。

这与以往公募基金的资产管理主要投资现有的上市证券类资产和债券、货币标的有很大不同。这些业务原来是信托公司的传统强项,也因此,专项子公司的设立被认为是公募基金业务向“类信托”方向拓展。

在今年资产管理业混业经营快速涌潮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寄希望凭借子公司“长袖善舞”,也在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向着混合型金融中介的方向大跨步。在已经快速发展的银信合作、银证合作后,新的银基合作模式正在诞生。

子公司包含股权激励

本报从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处了解到,截至11月中旬,至少已有六七家基金公司向证监会提交了子公司申报材料。易方达基金等基金公司也将在11月中下旬上报材料。

而许多中小型基金公司对子公司更加积极。上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他们也正在积极上报材料。另一家有信托类背景的小型基金公司也在准备中,更对未来股东支持寄予厚望。

目前,上述基金公司的子公司均是定位于专项或叫做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主要是非上市股权、债权、收益权等实体资产。

天弘基金市场部总经理曹朝龙称,“子公司会以新业务为主,投资范围会比较宽,只要政策允许的、风险可控的业务都不排除会做,的确与公募现有主业有很大差别。”

许多公司仍将已经开展的传统的投资股票或债券或对冲类的专户业务保留在了母公司之内。按照业内的说法,嘉实等大型基金公司已经准备了设立4到5个子公司的方案准备上报。其销售子公司目前也在申请第三方销售资格。

根据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子公司应当以自有资金出资,子公司的注册资本应当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同时允许在基金行业任职的自然人充当股东。也就是说,基金业首次放开了员工持股、股权激励。

但一年前,这条通道还没打开。去年华夏基金酝酿成立销售子公司“华夏人”实行高管持股被曝光而最终流产。

上述上报的公司中,有些为基金公司母公司全资,但易方达、天弘等公司则尝试进行了少量的员工持股。

对于子公司而言,人才招聘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嘉实、易方达等公司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均将由母公司委派。由于新业务与基金公司传统投研主业有很大不同,记者问到的多家基金公司都表示,正在从券商投行、信托以及银行挖人,补充新鲜血液。

批复成立是个开始,证监会下一步还将会同基金业协会制定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运营、风控等方面的业务指引。

“类信托”方向

从上市股票、债券的投资理财到股权、债券、收益权等实体资产,对于公募行业,这可是不小的一步。

但是,本报在对几家基金公司的采访中得知,多数基金公司目前都仍未将PE股权投资作为子公司的主要方向,PE对于人才、项目、资金的要求与公募基金公司目前的储备差异不小。因此,公募基金更对类信托业务感兴趣,但这也与以往的主业几乎没有关联。

虽然证监会一直鼓励基金行业创新,但近两年基金行业真正的创新并没有大跨步发展,除了跨市场ETF等交易型工具,就是“抱银行大腿”的短期理财基金。尤其后者,俨然是在银监会叫停短期理财产品、为满足银行渠道需求所产生的阶段性产物。在权益类投资持续负收益的宏观环境下,无论高净值的人群还是普通的投资人,都更青睐绝对收益的理财产品,也因此,基金行业的创新似乎被绑住了手脚。

一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负责人称,今年监管层对混业经营放手的节奏之快出人意料,不过金融业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放松管制是必然,最终将是混业经营,基金公司子公司就是向着投融资中介的方向发展,否则永远只能在金融业做小跟班。

公募行业雄心壮志,也开始希望在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分得一杯羹。新的银基合作正在诞生。

目前行业内大多专项子公司未来设想的类信托业务主要分为主动管理类和通道类两类。前者例如未来可能放松的房地产信托,或地方政府城投类公司应收账款再融资的信政合作等;后者则主要是近期火爆的券商资管从事的买入返售票据通道业务。

所谓通道业务即资产和资金均来自银行,由其他金融中介充当通道,这类业务的特点是,规模较大,但收费越来越低。随着更多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的加入,价格战会越来越激烈,目前一些小券商票据业务的收费已经从原来的千分之一降到了万分之五。

当然,无论信托,还是券商和未来的基金公司专项子公司,都只能是希望从银行分得一杯羹。

北京的一家基金公司子公司业务负责人称,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对于企业而言,股票市场低迷导致公开市场的IPO融资越来越难,银行也面临要减少消耗资本的发展模式,资产证券化已成为银行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这其中可参与的专项资管将是很大的机会。

不过,对于票据通道业务,上海一家券商的资管人士并不乐观,他认为说不定哪天就被监管层叫停了,因为这并不是监管部门鼓励的业务创新。

其实基金公司也仅是将背靠银行的通道业务作为权宜之计,做好了随时被叫停的准备,上述一家申报材料的基金公司子公司负责人即表示,我们未来会更多的把业务重点放在主动管理类业务上,在信托业也是这个趋势。

还有一些银行系基金公司的专项子公司打算与股东私人银行部合作,发展高端定制类理财产品,或是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设立专项理财投资非上市股权、债券或其他收益权,匹配银行资产方和负债方不同的要求。

根据规定,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将实施事后备案制,未来这些子公司是否也会批量发行产品而资金池形式运作还不得而知。

上海一家规模不到100亿的基金公司也正在积极准备子公司,其一位中层人士称,“我们从上到下压力真的很大,发行产品后成本都不能覆盖,股票市场不好,整个行业的口碑越来越差,大公司还有些底子,我们小公司无论产品开发、渠道、薪酬待遇都谈不上竞争力,子公司新业务是新的蓝海,同时起步,或许我们还有希望。”

不过一位业内资深高管称,现在金融业一切必言信托,头脑发热也不是很好的状态,除了经济环境和所谓的刚性兑付外,信托业发展起来有其特殊性,例如严格的准入,很早就主动对接银行,项目挑选严格有制度化的内控,才没有在大跃进中出现风险,这些基金和券商都还没有准备好。

目前看,除了自身积累的高端客户,基金子公司依靠股东支持、私人银行仍是主要的渠道。

另一位基金公司高管认为,基金公司不能盲目抄袭,资本市场应当对专业理财有所回报,要像国外专业的公募公司一样能找到出路做大做强,现在是否是基金混业发展的时机、主业和新业务的方向能否协调、基金公司在金融行业该摆在什么位置,都是时候认真思考一下。

易方达基金董事长叶俊英亦公开表示,国内基金行业还从来没经历过惨烈的市场竞争,没听说有基金公司倒闭,行业放开后如何拓展业务范围,很焦虑,很茫然,还要过一段艰难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