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五市一县一区迈入中原经济区
2012-11-28 16:34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周靓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中原经济区规划》几易其稿,最终安徽省的五市一县一区成功纳入规划范围。这意味着皖北地区有了第一个国家级规划。

经济观察网 综合报道 据安徽商报报道 11月27日,据安徽省发改委的消息称,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的批复》,这标志着备受关注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获批。安徽省宿州、亳州、淮北、阜阳、蚌埠五市以及淮南的凤台县、潘集区共七地纳入规划。

另外,安徽省上报的一批重大项目也进入规划。

安徽七地纳入规划

《中原经济区规划》几易其稿,最终安徽省的五市一县一区成功纳入规划范围。这意味着皖北地区有了第一个国家级规划。

据了解,国务院的《批复》要求,有关部门要在政策制定、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中原经济区积极支持,安徽省、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人民政府要建立五省人民政府间的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中原经济区发展重大问题,有序推进《规划》实施。

据了解,为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仅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就下达建设资金137.2亿元,审批、核准重大项目47个,财政部还设立了“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项财力补助。

“这个规划是以河南为基础的,河南全省18市都在里面,安徽能将几乎皖北所有地区纳入规划,太不容易了。”安徽省著名学者程必定说,振兴皖北是安徽多年梦想,而纳入规划,则是梦想达成的重要一步。

国家级规划含金量足

从目前确定的范围看,安徽从之前的两市版本、四市版本跃升至五市二县区的七地版本,几乎与皖江示范区规划形成连接。安徽从此有了两个国家级规划覆盖,几乎覆盖全境,将有效促进安徽的协调发展。

从《规划》的范围来看,安徽获得了仅次于河南的规划范围。

国家级规划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皖江示范区规划获批后,2011年公开数据显示,皖江城市带收获173个外资项目,投资总额56.2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成以上,皖江城市带吸引外资优势明显。

“先行先试,政策上优势更明显;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地方更有底气;宏观趋势引导,投资更有信心。 ”上述专家介绍,从以往的例子看,国家级规划含往往金量十足。

沿淮经济带“打头阵”

《规划》明确了安徽省以沿淮经济带、现代产业园区和美好乡村建设为载体,建设皖北“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同时,安徽省上报的一批重大项目也被列入了规划。

“沿淮经济带是重要的看点,这次规划将沿淮经济带作为载体,未来沿淮地区的开发建设肯定是打头阵的。”另有专家分析称,安徽省的沿淮经济带实际上基础并不薄弱。相反,沿淮经济带中包括淮南、蚌埠两地有着丰富的岸线资源、水资源,能源优势明显,科研实力同样不容小觑。另外,经过多年的建设,沿淮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包括交通、城市配套能力都很强,完全可以承载大项目。

另一个看点则是美好乡村的建设。此次规划批复中特别强调“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农业现代化。专家解读认为,规划范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我省皖北地区的农业如何现代化,如何通过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相信会随着《规划》的实施而破题。

皖北将成开放新高地

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样,中原地区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词汇“中原崛起”。而皖北将成为安徽省继皖江示范区之后,内陆对外开放的又一高地。

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不过,在珠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大大小小的区域规划相继获批后,中原地区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等背景下,亟需出台属于整个大中原的国家级规划。

“需要这样的规划为中原地区指明发展的方向和进取的路径,这个区域有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顾虑,需要《规划》破解顾虑,科学发展。 ”相关专家表示。而《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正好在此:一方面赋予中原经济区一些明确的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则将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平台。

据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透露,中原经济区规划涵盖范围包括河南全省,山西省晋城市、长治市和运城市,河北省邯郸市和邢台市,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的东平县,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和淮南市的凤台县和潘集区,共涵盖30个地级市和三个县区。区域总面积达28.9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约1.7亿人。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