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文钊 12月份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有什么特别?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掌舵经济,我们期待有新思路和新想法,但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可能是首当其要。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次会议召开之时,是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增长“新常态”区间的第一次。
此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可能进入一个中速增长阶段,我们预计,这个增长阶段很可能重现“七上八下”的旧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几年,中国经济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徘徊局面。中国经济自那之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学界曾预计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9%左右。中国经济也确实走出了一波平均增速接近10%的阶段。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如今中国经济要实现接近两位数的增长可能并不现实。过去十年,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定位从“又好又快”,到“又快又好”,区别在于在强调快的同时,更看重经济增长质量,但也从未想过放弃对高增长的追逐。不过既然肯定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是一个常态,是否可以放弃对快的要求呢?
如果我们已经不再强求快,那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更多需要强调的恐怕是“好”和“稳”。因为如果快还是一个考量因素,一旦经济下滑,或者增长率低于某个区间,就很容易在经济政策制定中考虑要不要“刺激”。如果中速增长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现实,那么要解决的问题就变成了在这样的增长区间里,如何更好地解决经济结构问题,更好地实现就业目标等。
不过,如何保证经济稳定在中速增长区间,对于新的掌舵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上一轮经济增长,虽然始自2002年后,但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此前此后的改革。如始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外汇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乃至一直延续至今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入世则更是激发了民间财富的创造力。这才使得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和体制红利得以充分变现。
以目前来看,尽管经济仍处在低位运行期,但要实现经济短期回稳乃至增长是不难的。一方面有所谓的换届效应,政治周期本身对经济增长是有推动作用的;另一方面,基建投资虽然可能存在效率问题,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基础仍然不可或缺,并且客观而论,在很多地方基建投资仍然滞后,所以还存在一定的空间。
但这只能解决短期问题,而无法带来长期效应。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虽然说经济增长率达到7%就能实现这一目标,但是如果要居民收入获得实实在在的增长,而不仅仅是一种名义上的收益,在稳增长的同时还必须保证通胀率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这就要求经济增长更多是由内生动力所驱策,而非外力如信贷投放和大规模投资所拉动。因为后者更容易导致通胀反弹,使经济面临更大的波动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现行体制下,换届效应和由此带来的地方经济竞赛,更多还是指向了投资。
如何使经济的增长曲线更稳定?一如李克强副总理所说,改革仍然是最大的红利。需要注意的是,过去几年中,经济层面的改革,如资源价格调整等,往往受制于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胀率低的时候,企业日子不好过,虽然居民对价格调整的接受度更高,但还是不敢动;通胀率一旦高企,怕价格调整推波助澜,索性马放南山,刀兵入库。如不能走出这样的怪圈,推动改革恐怕还是颇多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