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全年趋于均衡资本项目开放路径隐现

欧阳晓红2012-12-12 08:20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绕了一圈,又像是一种自我修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几乎回到年初的起点状态。虽然近两个月多来,人民币升势强劲,但截至12月5日,中间价升值仅0.2%,即期升值1.1%。

如此结果或许得益于中国央行近期对公开市场的“不干预”策略,即期人民币节节攀升,从7月底6.38,一路走高至如今的6.29。决策层希望赋予人民币更多的市场化属性。而新增外汇占款减少、人民币升值预期渐起背景下,推进诸如汇率与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的改革时机窗口或许悄然出现。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改进和调整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汇发[2012]59号,以下简称《通知》),自2012年12月17日起进一步改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

“这只是出于投资便利化的考虑,尚未真正触及资本项目可兑换。”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说。目前的业界共识是,中国资本项目开放遵循“先流入后流出,先中长期后短期资本,先直接投资后证券投资”的开放顺序。

“走出去”的力量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铿锵步伐令境外机构“叹为观止”。“没有想到中国商人的投资意愿如此强烈,他们想‘抄底’,欲收购意大利中小企业与相关资产。”一家意大利金融经纪机构面对400名中国企业家迫切的投资咨询,兴奋不已。

意大利并非个案。日前,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开业的中国名牌商品展示分拨中心是宁波企业“走出去”的又一力作。中心一期70多个摊位已爆满;企业“走出去”的意愿尤为强烈。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宁波市累计批准境外企业和机构1621家,核准中方投资38.77亿美元,实际中方投资18.97亿美元;居全国各城市之首。

事实上,决策层亦有意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央行副行长易纲近日出席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时表示,今年人均GDP有望突破6000美元,正好处在对外投资起步并逐步发展阶段。易纲认为,目前估值合理,是“走出去”相对较好的时机。

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对境外直接投资流出9.01亿美元,流入为0亿美元,净流出9.01亿美元;较第二季度的净流出3.75亿美元,新增5.25亿美元。

自11月20日以来,中国工商银行在秘鲁、华沙、巴塞罗那、沙特、科威特布下新点,中国建设银行墨尔本分行也在11月30日开业。截至2011年底,工行支持“走出去”企业贷款余额129亿美元。“对外投资作为化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重要举措,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要求中资金融机构必须同步‘走出去’提供服务。”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撰文称。

汇率:全年均衡

而从国际收支角度口径看,对外直接投资记在资本项目的流出项。央行不购汇,减少对公开市场的“干预”因素之外,“走出去”的提速或许也是外汇占款减少的原因。

某种程度上,央行可谓用心良苦:近期人民币即期汇率的连续触及“涨停”线,或许是人民币步入均衡汇率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暗示央行试图调整或改善流动性投放机制。

但全年来看,截至12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值0.2%,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升值1.1%。还有20多天,2012年的人民币汇率最终走势可见分晓。而依据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渐进式改革特点,人民币汇率处于均衡水平,或微幅升值是大概率事件。

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并不认为人民币重回升值通道,她重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在6.3附近区域震荡,并表现出更多的双边波动”的观点。“预计未来12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基本在6.2~6.4的区间内波动。”她说。

此外,汪涛称,人民币不会持续贬值的另一个可能的理由是,中国正计划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方面的使用范围。某种角度上看,既然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的日浮动区间动辄被打破,专家建议日汇率波幅不妨扩大至2%,但升贬值预期一边倒,单边投资方向的情况下,2%的涨跌停线可能也很容易被突破。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认为,中国外汇市场并不成熟,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广度。

也因此,首选之策或许是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也许,近期外汇市场的一系列波动,都只是央行对人民币汇率趋向市场化改革的一种尝试。

按照上海证券分析师胡月晓的说法,“6.3”是人民币汇率应有的内在价值——是一种市场价值的回归。他认为,如果从人民币国际化考虑,人民币小幅升值符合国家战略方向。

实际上,业界对“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时,有助于‘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已形成共识。但现实情况是,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中国出口竞争力进一步被削弱。国金证券宏观经济研究小组负责人李治平预计,11月出口同比负增长(-2.5%)。目前国内外各种微观表现均不支持外需复苏的逻辑:如广交会与会者与出口成交同比均大幅下滑;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削弱出口竞争力;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11月仍环比下滑等。

时机的选择

任何决策都有成本与代价。行至今日的金融改革已触及顶层设计。一位中投公司高层认为,中国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建设方面的改革基本完成,而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可兑换这三件事是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至今未取得最后突破。

刘煜辉说,目前核心的金融交易账户与私人部门借外债等资本项目尚未放开。比如,国内私人部门换取外币,对外直接投资和借入外债的权力没有放开;以及境外资本投资境内证券市场亦受到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11月中旬,三部委增加20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简称RQFII)投资额度,至此试点总额度达2700亿元人民币;此举旨在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与此同时,外汇局发布《通知》,自2012年12月17日起改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大幅简化事前审批事项,强化事后管理与统计监测工作。“《通知》与资本项目的开放不好比较;前者更多是一种投资便利化,减少行政成本。不过,‘十二五’期间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大方向很明确,目前也在推进之中;但如何成行,包括汇率、利率、资本项目开放的秩序之争均取决于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这是一种动态过程。”刘煜辉表示。

而上述中投公司高层认为,目前资本项目开放的时机业已成熟,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已经具备,关键是政府要承担放开资本项目的风险。

在这位中投高层看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可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有助于支持“走出去”。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