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这事儿不全赖电商
导语:电商平台监管难度高和监管成本大或许是两大主因。作为市场管理者和服务者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打造一个与新的商业形态相适应的、更为健康的市场环境。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张邦松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被网购中的假货问题所困扰。当当被指销售假卡西欧手表、天猫相继关闭了销售翻新手机的仁信数码专营店和销售假冒奢侈品的走秀网旗舰店,京东、乐蜂网也发生了多起关于假货问题的投诉……几乎排名靠前的电商都遭遇了假货危机。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中国目前假货泛滥的局面难有本质的改观,假货的规模和市场依然庞大,这样的现实必然在新兴的交易模式——电子商务上有所反映,甚至可以说电子商务这种虚拟的市场,本身就为假货们提供了一片新的土壤。于是便有了类似于淘宝这样,被监管者、商家、平台拥有者和消费者都默契认可的假货集散地(某种意义上说,淘宝的假货市场是消费者培育起来的,而非马云)。这是一个高度反映中国市场现状的交易场所,我们姑且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

也许正是承认了这样的现实,阿里巴巴集团才会将天猫从淘宝中分化出来,试图打造一个没有假货、更加纯净的市场,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购物需求。京东、当当以及国美、苏宁的网上商城等网站也是循着这样的思路来设计自己的商业蓝图。然而这个看似理想的蓝图同样受到了假货的冲击,这肯定是这些电商不愿意看到的。毫无疑问,对这些电商而言,他们并不希望假货影响自己的商誉,因为信用正是他们与旧有电商模式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和卖点。但随着入驻商家和交易数量的大幅增长,这个意愿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却越发明显。

其实,这些大电商最初都是通过自己的采购、物流系统进行运作,所以可以比较有效地将假货拒之门外。但电商平台化之后,越来越多第三方卖家进驻,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平台对于这些第三方卖家的进货渠道、检验流程等都无法有效控制,尤其是随着卖家数量的增加,平台的质量控制体系变得愈发脆弱。

以天猫为例,目前天猫有大约6万家商铺,经营着品类各异的产品,虽然天猫号称“假货零容忍”,采取严格的审核制度,包括对商家企业主体资格、行业资质、品牌及品牌授权资质、服务能力等进行系列审核,但实际上,假货的问题依然屡禁不止。电商平台监管难度高和监管成本大或许是两大主因。试想,即使是6万家实体店,要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保证不出假货,都是一件不易完成的任务,而天猫上的6万家网上商店都是虚拟的店铺,并且散落于全国各地,经营的项目五花八门,其监管难度可想而知。作为一家平台电商,是否有能力对其进行有效监管,须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像天猫这样的电商平台必须为自己平台上出售的商品质量负责,其做法就是从技术上、制度上做更完善的设计,尽可能将假货拒之门外。但是指望平台能独力承担这样的监管责任,可能是不现实的。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趋势,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商业的形态,作为市场管理者和服务者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更多地思考在这种新趋势下,如何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法规,打造一个与新的商业形态相适应的、更为健康的市场环境。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