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成硬通货

欧阳晓红2012-12-28 23:39

经济观察报 欧阳晓红/文 如果兜里只装人民币,你敢出国旅游吗?为什么不呢?北京就职于金融行业的杨铣明就这样做了。中国一些周边国家已经开始使用人民币,消费者能直接用人民币购买当地的商品。

可以用三个字来描述目前人民币的流通与使用状态——“周边化”。虽然这种状态或持续至2020年前后,但显而易见的是,那时的人民币在全球流通范围更广,使用更受欢迎。

也许是时候了,今天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需要一种可以与之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主权货币;从货币供应量来看,人民币是世界五大货币之一,却是唯一非国际化的货币,既不能自由兑换,又不能实现高金融资产交易效率。

纵观诸如美元、日元、欧元、英镑等货币的国际化路径,或许可以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参照样本。

2020年的人民币“脸谱”

杨铣明在越南、马来西亚度假期间,使用人民币时感觉很“爽”,既便捷又超值;但在欧美国家,人民币未必能如此受欢迎。他甚至很清楚,人民币在2020年也只能贴上“周边化”的标签——这或许是一种业界共识。

“第一步(2010年-2020年),将人民币从国内货币提升为重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三步走”。其他两步分别是:第二步(2020年-2030年),将其从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提升为国际金融结算货币;第三步(2030年-2040年),从国际金融交易结算货币提升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预计,2020年人民币或将占世界储备货币的3%-5%。逻辑上,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应具备“结算、计价、储备”三种功能。

在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看来,如果2020年人民币在中国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能从目前的 8%提升至30%,在世界储备货币的占比由目前的0增至3%-5%,便是很不错的成绩。

与向松祚观点异曲同工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认为,在未来30年的时间里,中国应当采取“两个三步走”战略:第一个“三步走”是人民币国际化范围的拓展,即第一个十年(至2020年)实现“周边化”,第二个十年(至2030年)实现“区域化”,第三个十年(至2040年)实现“全球化”。

第二个“三步走”是人民币国际化职能的拓展,即第一个十年实现“贸易结算化”,第二个十年实现“金融投资化”,第三个十年实现“国际储备化”。

陈雨露表示,“届时,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由现在的0.45上升到不低于20。”

2011年底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为0.45,与2010年初的0.02相比,增长了21.5倍。但与高达54.18的美元国际化指数相比,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还非常低。

杨铣明也知道人民币国际化显然是中国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如果2020年之时人民币能够实现国际化,从国内企业、中国央行到中国资本市场都会受益颇多。

几乎可以勾勒出那时的一幅国际化美景: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采用人民币为报价和结算货币,减少汇率风险;外汇储备规模降低,缓和货币供给和需求压力;中国央行不必购买外汇,减少持有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与损失;央行的基础货币和外汇存量可以脱钩,避免流动性过剩。

此外,人民币汇率与海外需求挂钩,形成国内通胀和通缩的防火墙;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将加快国内利率市场化的进展;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的产品国际化,实现与国际金融市场对接,成为世界金融市场和金融经济的基地;从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

事实上,夏斌认为2020年之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过渡期。充分的市场化和有限的全球化则是战略方向。走好过渡期,到2020年左右将进入一个金融大开放时代,意味着资本项下基本可兑换。

但是,“你无法量化2020年时人民币国际程度是多少,而通过其他货币国际化的路径比较,可以总结未来人民币国际化潜在的经验教训和可行的政策路径选择。”咨询机构莫尼塔分析师张琦炜说。

或许,2020年时,人民币还是那张人民币,只不过,使用的人更多,流通的领域更广;量变但质变不大,可能还不至于触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原有格局。

不管怎样,杨铣明希望在不久后,去欧洲旅游或出差时,也能像在越南、马来西亚那样使用人民币;或者能去投资美国、英国的证券及房地产;而他境外投资界的朋友亦看好国内的健康养老项目,盼能直接投资中国;他的朋友甚至看好国内证券市场,欲直接投资A股。

路径

金融专业出身的杨铣明知道,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意味着资本账户开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开放资本账的国家需要符合几个重要条件:宏观经济稳定;适度的汇率机制;完善的监管体系;充裕的外汇储备等。

而纠结于资本项目开放、汇率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次序之争,是目前“横亘”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最大的待解难题。“问题总在不断变化,以前学界认为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已经成熟,但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不断给资本项目开放带来新的挑战。”赵庆明说。

在莫尼塔公司经济学家林昆博士眼中,人民币国际化的当前目标是区域化。今后十年在汇率制度上实现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再逐步开放资本账户。

其实,“就选择路径而言,日本和德国的模式更具参考性。”张琦炜说。其逻辑是,英国和美国抓住全球变革的机会,通过提升国家竞争力、财富的累积以及全球汇率制度的重塑获得全球的铸币权;欧元的国际化路径则是依赖货币主权联邦制的区域性安排,凝聚了不同主权国家的竞争力。这两种路径整体上都不适用于中国。

日本和德国的路径是依靠实体经济发展后,通过制度安排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以及金融自由化,逐渐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替代品种,这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可选路径。其中,日本的经验告诫资本账户开放过快带来的风险,而德国马克在欧元诞生前的经验提示——依靠区域货币合作走向国际化也是有效方式。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字样从未出现在中国政府、央行的报告里,但近几年央行、外汇局推出的诸多新政中无不透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的信号。

这一轮的人民币国际化启程可以从2009年7 月算起,包括2011年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全面推开、QFII 和RQFII扩容到2012年6月的日元与人民币直接兑换等政策频出。

截至目前,人民币国际化“重大事件”主要表现为:全面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试点跨境人民币资本流动、人民币准备发挥储备货币职能、建设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以及与小币种外汇交易不断发展。

但凡事均有两面性,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如此。杨铣明表示,“开放资本账户带来的金融冲击”是货币国际化的最大风险,诸如资本外逃引发政府财政收入下降、流动性危机与债务危机。另外,大量资本流入会引发本地资产价格飙升、通胀恶化等。“汇率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等没有先后步骤,可以同步推进,但每推进一步都要看对当前经济造成的冲击或波动有多大,”张琦炜说,“人民币国际化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截至2012

资本项目自由化

2012年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在2020年前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划,上海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成为全球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

截至 12月 24日,2012年QDII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1.88%,平均期限4.39年。其中,中资行正在运行的22款产品中,有19款近一年累计收益率为正;外资银行正在运行的202款产品中,有171款近一年累计收益率为正。

截至11月底,QFII在2012年的累计新增账户数已达104个,远超过去两年开户数的总和,同时也逼近过去三年120户的累计新增账户数。

201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增加2000亿元RQFII投资额度,至此试点总额度达到2700亿元人民币。

商务部12月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1月-11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的359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25.3亿美元,同比增长25%。

离岸人民币市场

在香港市场的离岸人民币投资产品中,除了点心债及人寿保单外,其他人民币金融产品还包括:以人民币计价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人民币货币期货、黄金ETF及A股ETF等。继2012年10月份推出首只人民币、港币双币种交易的股票后,香港证券市场于12月19日迎来首只人民币权证产品:法国巴黎银行发行的首只华夏沪深300ETF人民币柜台挂钩的人民币权证在港交所上市交易。另外,人民币贷款业务显著增长是2012年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另一个亮点。截至10月底,人民币未偿还贷款为701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年底的308亿元人民币,上升超过一倍。

2012年11月21日,中国建设银行(伦敦)有限公司在伦敦成功发行规模为10亿元的离岸人民币债券。这是中资金融机构在伦敦市场上发行的首只离岸人民币债券。

2012年12月中旬,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在北京启动其全球发债路演。首期政府债计划至少发行5亿元人民币,最早于2013年1月发行。第一个发行人民币点心债的外国地区政府就此产生。

2012年12月4日,中韩双方达成36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目前,中国已签署了19个货币互换协议。

人民币汇率弹性

截至12月26日,以中间价计算,相较于2011年年末银行间外汇市场1美元对人民币6.3009元的中间价,2012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微幅升值0.10%。而以即期汇价计算,人民币2012年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则为0.95%。相较于2011年全年人民币5.11%的升值幅度,2012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态势明显减弱。

利率市场化

2012年,央行同时扩大了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其中贷款利率下限下浮至80%,存款利率上限上浮至110%。这是央行在2004年10月以来再次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而12月26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2》显示,多数银行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表示谨慎,对于未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56.6%的银行家认为对银行业影响偏负面。同时,他们认为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最好时机是未来3-5年。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