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鲁:你好,波伏瓦!

湛眉2013-01-20 22:38

郑克鲁:你好,波伏瓦!
 
by湛眉
 
波伏瓦注定造就传奇,而经得住流转的传奇不是佳话就一定是八卦。理性的思辨和萨特的爱情使波伏瓦两者兼有,这不知是她的幸还是不幸。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上学期间,她被勒内·马厄亲昵地叫作“海狸”,因为海狸总是成群结队出现,并有着极具建设性的思维。这个绰号跟随她许多年,海狸小姐波伏瓦很早就开始思考女性问题,而她一经以新的眼光观察身边的女性,眼前就浮现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发现。当这种思考积累到一定的量,她便开始长时间的犹豫不定,是否该去写一本关于女性的书,尽管她已预感到这本书会令很多人不快。结果我们都已知道,《第二性》最终出版,并被奉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因翻译这本书而获得傅雷翻译出版奖的中文译者郑克鲁说,虽然波伏瓦既是一个存在主义学者,也兼具小说家的身份,但唯有这本非虚构类的《第二性》,才是一部真正的杰作。
 
在《第二性》之前,郑克鲁曾译有《基督山恩仇记》、《茶花女》等,在选择作品上,自觉时间有限的他一直十分慎重。上海译文出版社曾请他翻译杜拉斯的一部早期小说,他拒绝了,因为觉得杜拉斯只有《情人》是好作品;有编辑请郑克鲁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也被谢绝,一个原因是傅雷的旧译本已经不错,另一个原因是觉得这部小说在法国只能算二流作品,小说在创新性上不够。但当出版社编辑拿着《第二性》找来时,郑克鲁却没有犹豫,虽然作为存在主义作家的波伏瓦被萨特和加缪甩在了后面,但《第二性》为海狸小姐带来的成就却不逊于其他。
 
翻译《第二性》显然并不容易,这既是一次重译,也是一次新译,之前的译本都是自英译本转译而来,而郑克鲁则是直接由法文原版译出。《第二性》不仅涉及多门学科:哲学、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医学、社会学、历史、文学、文学批评等,尤为困难之处还在于波伏瓦有多处属于生造词。为了翻译这本书,郑克鲁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最后出来的版本,几乎每一页都加了注释。而在他看来,信是翻译的第一要义,译文不该与原文竞赛,创造性地翻译原文是离谱的,译者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读者,因为那是对读者的欺骗,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原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负责。郑克鲁对英美有些译者的趣味十分不认同,在英美版本中,《第二性》的很多内容遭到删节,只因觉得其啰嗦、不雅和冗长,而在郑克鲁看来,那些惨遭删除的章节中有些是融合了波伏瓦的亲身经历,有些则体现了波伏瓦的原创之处,正是精华所在。
 
“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18世纪法国哲学家普兰·德·拉巴尔的这句话武断之中却不失道理。那么女人写女人呢?波伏瓦生活的时代里,女权运动正在高涨,争论的焦点似乎是搞清楚究竟是男人高于女人,还是女人高于男人,而上帝将自己创造为男人,又是出于自豪还是谦卑。“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女人是第二性”,这是波伏瓦观点的题中之意,但如果只用这些来概括她的真知灼见、功前身后,又恐怕会辜负了波伏瓦的才华和努力。郑克鲁在翻译《第二性》时,采取了一种开创性的译法,即将波伏瓦的著作当作一条分水岭,以此区隔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在她之前,女权运动大多停留于争取地位和权力,而波伏瓦之后,则开始了关于女性的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她对小姑娘、少女、同性恋、婚姻、家庭生活、妓女和恋爱等问题都提出了全新的见解。有人说《第二性》是女人的圣经,而郑克鲁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第二性》是女人的一本教科书,并不似圣经一般强制和毋庸置疑,而是提供一种可供参照的指导。
 
波伏瓦从未脱离他的存在主义作家身份,有批评家认为,《第二性》构成将存在主义方法最好地用于实际问题的实例之一。她运用了一套哲学术语,而全书思想的内核也正是存在主义对人的生存、存在的关注。但《第二性》的结尾中,波伏瓦最后引用了马克思的话作为结语,并附加了评价:“不可能说得更透彻了”。这似乎有悖于存在主义和马克思观点相抵触的论断,波伏瓦所站立的存在主义作家立场,难道竟不使她彻底的反对马克思主义?在郑克鲁看来,一切结论的得出都难免在以后被证伪。那么,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波伏瓦,也就未必相同于过去所认识的波伏瓦了,这也就常常是重读与重译的意义所在。
 
(郑克鲁,译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译有《第二性》、《基督山恩仇记》、《茶花女》、《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短篇小说选》等。)

 

 

作者: 西蒙娜·德·波伏瓦 

译者: 郑克鲁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by湛眉

波伏瓦注定造就传奇,而经得住流转的传奇不是佳话就一定是八卦。理性的思辨和萨特的爱情使波伏瓦两者兼有,这不知是她的幸还是不幸。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上学期间,她被勒内·马厄亲昵地叫作“海狸”,因为海狸总是成群结队出现,并有着极具建设性的思维。这个绰号跟随她许多年,海狸小姐波伏瓦很早就开始思考女性问题,而她一经以新的眼光观察身边的女性,眼前就浮现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发现。当这种思考积累到一定的量,她便开始长时间的犹豫不定,是否该去写一本关于女性的书,尽管她已预感到这本书会令很多人不快。结果我们都已知道,《第二性》最终出版,并被奉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因翻译这本书而获得傅雷翻译出版奖的中文译者郑克鲁说,虽然波伏瓦既是一个存在主义学者,也兼具小说家的身份,但唯有这本非虚构类的《第二性》,才是一部真正的杰作。

在《第二性》之前,郑克鲁曾译有《基督山恩仇记》、《茶花女》等,在选择作品上,自觉时间有限的他一直十分慎重。上海译文出版社曾请他翻译杜拉斯的一部早期小说,他拒绝了,因为觉得杜拉斯只有《情人》是好作品;有编辑请郑克鲁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也被谢绝,一个原因是傅雷的旧译本已经不错,另一个原因是觉得这部小说在法国只能算二流作品,小说在创新性上不够。但当出版社编辑拿着《第二性》找来时,郑克鲁却没有犹豫,虽然作为存在主义作家的波伏瓦被萨特和加缪甩在了后面,但《第二性》为海狸小姐带来的成就却不逊于其他。

翻译《第二性》显然并不容易,这既是一次重译,也是一次新译,之前的译本都是自英译本转译而来,而郑克鲁则是直接由法文原版译出。《第二性》不仅涉及多门学科:哲学、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医学、社会学、历史、文学、文学批评等,尤为困难之处还在于波伏瓦有多处属于生造词。为了翻译这本书,郑克鲁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最后出来的版本,几乎每一页都加了注释。而在他看来,信是翻译的第一要义,译文不该与原文竞赛,创造性地翻译原文是离谱的,译者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读者,因为那是对读者的欺骗,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原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负责。郑克鲁对英美有些译者的趣味十分不认同,在英美版本中,《第二性》的很多内容遭到删节,只因觉得其啰嗦、不雅和冗长,而在郑克鲁看来,那些惨遭删除的章节中有些是融合了波伏瓦的亲身经历,有些则体现了波伏瓦的原创之处,正是精华所在。

“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18世纪法国哲学家普兰·德·拉巴尔的这句话武断之中却不失道理。那么女人写女人呢?波伏瓦生活的时代里,女权运动正在高涨,争论的焦点似乎是搞清楚究竟是男人高于女人,还是女人高于男人,而上帝将自己创造为男人,又是出于自豪还是谦卑。“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女人是第二性”,这是波伏瓦观点的题中之意,但如果只用这些来概括她的真知灼见、功前身后,又恐怕会辜负了波伏瓦的才华和努力。郑克鲁在翻译《第二性》时,采取了一种开创性的译法,即将波伏瓦的著作当作一条分水岭,以此区隔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在她之前,女权运动大多停留于争取地位和权力,而波伏瓦之后,则开始了关于女性的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她对小姑娘、少女、同性恋、婚姻、家庭生活、妓女和恋爱等问题都提出了全新的见解。有人说《第二性》是女人的圣经,而郑克鲁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第二性》是女人的一本教科书,并不似圣经一般强制和毋庸置疑,而是提供一种可供参照的指导。

波伏瓦从未脱离他的存在主义作家身份,有批评家认为,《第二性》构成将存在主义方法最好地用于实际问题的实例之一。她运用了一套哲学术语,而全书思想的内核也正是存在主义对人的生存、存在的关注。但《第二性》的结尾中,波伏瓦最后引用了马克思的话作为结语,并附加了评价:“不可能说得更透彻了”。这似乎有悖于存在主义和马克思观点相抵触的论断,波伏瓦所站立的存在主义作家立场,难道竟不使她彻底的反对马克思主义?在郑克鲁看来,一切结论的得出都难免在以后被证伪。那么,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波伏瓦,也就未必相同于过去所认识的波伏瓦了,这也就常常是重读与重译的意义所在。

郑克鲁,译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译有《第二性》、《基督山恩仇记》、《茶花女》、《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短篇小说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