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宣
导语:这样作为一个商业行为的绘画而言,选择生宣就是不二法门,因为太有效率了,一张画,就是一堆钱。

经济观察报 半窗灵鼠斋/文 清朝是个满糟糕的时代,审美上相当不开化,你看每一个男人,必须剃成秃瓢,留头不留发,远望忽忽悠悠,近看飘飘摇摇。清朝可以算作一种极限的生存测验,考察人在多少难看的大环境下,可以苟活下去,结果得出的数据是:呵呵,忍耐力无限。

礼崩乐坏的局面,不出意外会有新的艺术模式大量涌现,清朝初年就是这样。石涛和扬州八怪在疯狂追逐盐商利润的同时,都创造了国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今天的范曾黄永玉韩美林,做的就是类似的圈钱工作。绘画迅捷便利,图式简单易于辨认和超大量复制,笔墨狂放题款江湖气,这些毛病虽然在300来年之前的八怪身上,已经体现得很充分,源头应该追溯到石涛。

具体到材料细节,清初广泛使用的生宣,值得一再讨论。宣纸本来不加工,是不能拿出来作为绘画和书写材料使用的,上不了台面,只好做做锡箔啊纸头元宝或者冥府银行发行的千万面值人民币化给亡魂,而且尤其是清朝的生宣,更不适合画画。为什么呢?因为加工工艺越来越先进,早年,比方说元朝,打浆发酵技术还比较原始粗放,纤维里残存着大量的植物胶,那个时候的生宣也不太渗化。读者诸君请想象一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在元朝的麻纸上,加工很少但是容易控制,因为纸张本身留有胶,拿块鹅卵石砑一砑,平整一番,就可以很趁手的画画了。赵孟頫用的纸一定是好好的,仔细的加工过的;黄公望则会用到加工很少的纸张,因为前面一个是文敏公,后者是穷道士。

情况到了清朝大不同,做文房四宝的中心从北方移到了安徽。宣纸工艺完全成熟,植物纤维中残留的胶质能最大限度剔除,于是宣纸的性能类似于咖啡滤纸,极端渗化,毛笔一上去就无法控制,线条效果变得杂乱,按照以前的办法根本不能好好画画,为了保证一定的线条质量,客观上用笔速度要比之前快很多。不过这种迅速,不正是石涛和扬州八怪梦寐以求的机遇吗?

有过经验的画者都晓得,生宣上完成一张作品,比熟纸和绢上要快得多。这样作为一个商业行为的绘画而言,选择生宣就是不二法门,因为太有效率了,一张画,就是一堆钱。同时,还有一个审美因素出现,明朝末年开始,大量制墨高手涌现,这件事情其实深究下去,肯定是和生宣盛行同步,因为油烟墨的神彩、微妙,那种玉的质感,那种飘渺的洛丽塔一般的鲜嫩,只有在好生宣上才可以完全体现,要是换了绢,基本属于媚眼抛给瞎子看。笔者写这几句话时,内心深处非常伤感,没几个人真正能懂这种魅力,太平天国以后墨业衰亡,纯油烟已经绝迹多年,笔者的老师辈都拿墨汁作画,这种生宣唯一的审美优势早就荡然无存了。那么,谁给我们带来新一次的审美惊喜?看起来除了朱新建外,别无二人。

笔者一直在强调,朱新建是一个开创性的画家,因为他就是拿了墨汁生宣,这两样在审美上是死路的工具材料,做出了活生生的艺术品。你说他色情也好,流氓也好,他的东西鲜活无比,自然流畅,贯气,你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弄出来的。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