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张宏 呼吸新鲜空气对冬季的北京人来说,已经成为一件奢侈的事儿了。外国人戏称来到中国后的呼吸不适症状为“北京咳”,一位北京的医生对此大为不满,认为此称谓是对北京人的侮辱。但多数北京人对此并不买账,从微博上到传统媒体的纸面上,对北京糟糕空气的骂声此起彼伏。
当北京市政府决心通过法规的强制手段来治理北京冬季雾霾后,北京未来空气质量的好转变得可以期待。在我们这个国家,政府拥有最优的资源和最高的办事效率。当它们真正下决心做某件事时,结果通常是无往而不利。当然,以往政府公布的一些事情出现拖延迟缓的现象,只能说明主政者并不认为这些事的解决迫在眉睫。
对于北京空气质量的抱怨,始作俑者并非北京人。在2001年北京刚刚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北京的空气还没那么糟糕,至少在老百姓口中还没达到怨声载道的地步。相反,最初的抱怨者是老外,他们以空气质量过差无法进行室外比赛为由,对北京举办奥运资质提出质疑。
国际友人的抱怨事关国际形象,在举全国之力办奥运的背景下,北京市政府将北京行政辖区内的污染工业项目或关闭或搬迁,甚至周边省份的工业烟囱也在那几个月中被勒令停工。对于困扰北京多年的春季沙尘暴,也在中央政府与北京市携手增加西北防护林带建设后得到了极大缓解。社会车辆在奥运期间单双号出行,加上人工干预天气,北京终于迎来了它数十年历史中空气质量最佳的一个多月。回看成果,国际社会的抱怨在起作用。
而后,在摆脱了奥运这个“紧箍咒”后,空气质量的优劣就成为家务事了,市民偶有抱怨也会被官方潇洒忽视。直至美国驻华使馆擅自发布PM2.5数据,并藉由潘石屹等大V在微博上的散布,这件事才重新回到市民的茶余饭后。当社会质疑之声越来越多后,官方也开始觉得没有自己的PM2.5不太合适,毕竟测试仪器与数据掌握于外人之手过于被动,于是北京环保局也开始发布国内版的PM2.5指数。PM2.5检测引入中国,毕竟得算环保治理的进步成绩,潘石屹与美国使馆亦与有荣焉。
往年北京冬季也有不少雾霾天气,但公众没意识到这事会与肺癌几率上升有关系,也就轻轻放过。但现在既然有官方数据公布了,获得知情权的公众自然会有强烈的忧虑,抱怨声此起彼伏。
北京这个城市里居住的虽然大多数是普通市民,但有钱人与有权人的比率却是全国最高的。其他改革经常会遇上这样那样的所谓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惟在此事上,官员、富商与普通市民人人平等,立场一致,北京市政府治理空气质量的压力顷刻山大。
于是,治理北京空气质量成为市政府的当前急务,一项法规草案也随之颁布。在空气质量极差的情况下,政府有权停驶社会车辆、关闭工厂、停止扬尘施工等等。这是北京迈出的治理大气污染的一大步。出于对中国政府执政能力的高度信任,我相信明年冬天北京再次遭遇PM2.5爆表的可能性将大大下降。
当然,治理空气质量绝非北京一市就能完成,如果周边省区不配合,仍无度排放有害气体,北京也难独善其身。下一步,北京市政府要做的是和邻近省区沟通协调,关停并转移更多污染工业。对于很多东部沿海富裕城市来说,情形也是类似的。市民对于优质空气的需求将转变为他们搬迁污染工业的驱动力。
问题在于,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制造仍是经济的中流砥柱,而工业品生产总是难以杜绝污染。可以预见的是,更多污染工业会在将来陆续迁往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腹地,当地政府也希望多多引入此类项目来提高GDP政绩,老百姓如果能获得更好的收入与就业,对于污染的接受度相对会大些。如若真是如此,一个对于东部地区来说的大好事,却未必是中西部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