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社会 >
产业西移隐忧
2013-01-29 08:12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宋馥李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中国北方,特别是西北,降水量稀少,水资源量匮乏,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8~1/10。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馥李 巴依尔一直想不明白,搞工业开发,为什么连沙漠里的水也不放过?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与宁夏中卫市接壤,出中卫市30公里左右,进入茫茫的戈壁滩不久,一片厂房和烟囱出现了。

它是内蒙古腾格里工业园,一家建在沙子上的化工厂。“十二五”期间,依靠着珍贵的地下水,这里将成为一个以煤化工、盐化工为基础,发展冶金、新型建材和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地方。

巴依尔的家就在沙漠中。千百万年来,浅层地下水日积月累,在那些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上,植被悄然生长,在沙漠中的湖盆地带,芦苇、芨芨草、白刺等植被一簇一簇散落着。“水稍子”的水是腾格里沙漠最好的水,有水的地方,形成小片的绿洲,靠着这稀疏的植被和脆弱的生态,牧民们就在这里放羊、养骆驼,繁衍生息。

自从工业的脚步涉足沙漠,巴依尔固有的生活被打乱了。直接排入沙漠的化工厂废水,使得周遭的空气飘荡着令人窒息的臭味。100多米深的水井出现在沙漠腹地,供化工企业用。巴依尔心疼地说,许多沙漠里的海子已经干了,地下水要是被这样采干了,那沙漠就真成了死亡之地了。

冰川滋养中国

中国北方,特别是西北,降水量稀少,水资源量匮乏,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8~1/10。来自中科院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分析》指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个省区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32%,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

在地球上,气候带的分布是呈环状的。在北半球,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到中亚的沙特阿拉伯,干旱带的分布,有着明显的纬度区间。水利部原部长、中华环保联合会名誉主席杨振怀说,在中国,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干旱带被挤到了北边——中国地理意义上的西北地区。

在中国,正是黄河的存在,才让西北地区生机盎然,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高高隆起的青藏高原,与西北地区关系密切。尤其是河西走廊,有了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才聚集了人口,有了农业和城市。“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等地,水就是生命,一切发展,均以水为基础。”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冰川冻土》杂志副主编沈永平说。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尤其是西北地区。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的气温升高,比全国高1倍左右,高山区比平原区更敏感。新疆喀什地区的慕士塔格峰是国家级冰川景区,被誉为世界冰川之父。最近几十年,气温升高了三四摄氏度,而全国平均升高了1摄氏度。

冰川退缩,融水就增多。沈永平说,从1987年以后,西北和西南地区河流的水资源明显增加。当冰川消融到一定程度,冰川的个头儿越来越小,水量将由丰沛转向干枯。

所以,黄河水量日益充沛,也意味着距离拐点的日益临近。沈永平很担忧。他认为,西北的用水,应该始终坚持生态第一,开发第二。

当西北渐成粮仓

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在河西走廊的黑河流域,体现得最为明显。

黑河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麓,蜿蜒横穿甘肃河西走廊后,进入内蒙古额济纳旗,尾闾便是居延海。几十年来,黑河冲积形成的大面积平原,被开发为千里良田,酒泉和张掖也被誉为甘肃省的粮仓。然而,黑河中游的持续开发,使得甘肃和内蒙古两省区的水资源分配异常紧张。

在中游,有限的水量难以支撑大面积开发,在下游生态保护又与农业生产互相争水。本世纪之初,内蒙古额济纳地区气候恶化,常年的西北风将戈壁上的沙尘、干涸的河床沙粒悉数卷起,浩浩荡荡掠过华北,形成扬沙天气和沙尘暴。

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等地,也同时实施了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移民等政策。但私自开垦荒地的行为,仍时断时续。

开发的另一个侧面,则是甘肃的粮食产量的增长。2012年,甘肃实现了历史性的连续9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100万吨。历史上,甘肃自然灾害频发,历来是粮食调入省,从“吃不饱肚子”到解决温饱,进而转变为调出省,甘肃省可谓巨变。除了旱作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不断开发利用有限水资源,也是重要原因。

很难想象的是,历来缺水严重的西北地区——内蒙古、宁夏、甘肃,已经成为中国目前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从不毛之地,成为中国的粮仓。

这在沈永平看来,则是深深的忧患。他说,“当西北地区逐步成为我国的粮仓,这样的生产布局,有很大的隐患。一旦水量拐点到来,这些开发出来的农田、工业和城市,将难以持续。但是,这种违反规律的事情,却在西部一些地区上演。东部希望把工业转移到西部,而西部省区,则以黄河水为引资法宝。已经成为粮仓的西北地区,如何能承受工业化之重?”

中国探险协会珍稀动物分会副秘书长赵连石告诉记者,缺水的地区不宜生产粮食,而应由富水的地区生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缺水国家或地区,正在进行“虚拟水战略”,即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粮食,从而节约自己种粮所需耗费的水。但在当下的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些传统的富水之地、昔日的鱼米之乡,都成了工厂,反而是依靠黄河水的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方成为粮食主产区。这样必将造成更大程度的失衡。

新工业的攫取

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天然气以及石油资源。随着开发脚步的临近,新兴的城市出现在昔日的沙漠戈壁之上。

水,一直是悬在鄂尔多斯市头上的一把利刃。

从2006年开始,本来就缺水的鄂尔多斯,为了应对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全境规划了23座水库,并在蒙西工业园区、棋盘井工业园区、康巴什新区等地采取地下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自然旱灾,给这个地区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加之下雨量的减少,使鄂尔多斯多数河流出现断流和干枯现象。

世界珍稀濒危保护动物遗鸥的家园——红碱淖——位于内蒙古和陕西交界处,营盘河是它的水源。然而,在营盘河上游不足5公里的地方,一个大型煤矿已经建成。2006年又修筑了一条拦河大坝,为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供水,直接切断了红碱淖的水源补给。

1969年,红碱淖的水面达10.5万亩,总蓄水量5.5亿立方米,每年可产鱼30多万公斤。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为红碱淖补给水源的7条季节性河流,大多数已经干枯。湖水每年下降20~30厘米,如今水面积已降到7万亩以下。湖水水质不断恶化,湖内鱼类资源面临枯竭。

作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要建立国家工业基地。兰州新区所在的秦王川盆地本身就缺水,按照规划,新区将引黄河水打造千塘百湖,南北两山都要绿化。这意味着,兰州新区未来的用水成本很高。权衡生态用水、生产用水及水循环系统平衡问题,将是兰州新区建设的一大课题。

新的城市、新的工业,必然给本来就紧张的黄河水增加负担。上个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频频出现,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那时,黄河流域上中游工业用水需求,已超过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生态异常脆弱。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高工李东认为,人类活动是造成黄河下游断流的直接原因。黄河干流宁夏、内蒙古引黄灌区和下游引黄向流域外引水,耗水量年均200多亿立方米,让黄河不堪重负。国际上公认,对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量,40%为警示线,黄河早已超过此界限。当然,更有甚者,中国华北地区的海河流域和西北的黑河流域,个别年份已超过90%。

但在内蒙古和宁夏,工业化、城市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的重心,正在逐步向黄河流域集中。在宁夏至内蒙古呼和浩特800公里长的黄河中段沿岸,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的煤水重化工、高耗水产业群,令黄河水资源供给分配形势严峻。引黄取水,至今仍是沿黄几个省份实施工业化,规划新兴城市的不二选择。所以,无论在内蒙古,还是宁夏和甘肃,沿黄经济带都举足轻重。而随着产业转移的步伐,这样的聚集仍在持续。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