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贷款前海开闸

2013-02-04 08:0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缘 尽管额度低于市场预想的10%,尽管贷款用途颇多限制,但首批前海人民币跨境贷款仍是最近深港两地市场最火的话题。

1月28日上午10点,由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深圳市金融办、前海管理局牵头,逾200名企业和银行界代表在深圳福田区市民中心出席签约仪式。15家香港银行进入首批签约名单,对应15家在前海注册的企业,共涉26个贷款项目,协议总额20亿元。

前海咨询委员会成员之一的香港大学教授宋敏表示,虽然是试点,但是此举对内地香港两地金融市场都具有深刻意义。“不能小看试点,金融就是别看它开个小口子,一旦做好了就不得了。”他说。

分饼缩水

名单公布前,市场盛传人民币跨境贷款总额达300亿至500亿人民币,且入围银行不足10家。现在看来,“分饼者”众多,蛋糕却大幅缩水。20亿元分到每家银行、每家企业或只有一两亿甚至数千万。

但这并没有影响香港银行界对前海人民币跨境贷款的热情。汇丰银行香港区总裁冯婉眉、渣打银行香港行政总裁洪丕正、恒生银行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李慧敏等都亲临签约现场。有专和银行打交道的香港蓝筹公司融资部经理感慨,平时在香港签约近百亿的贷款,这些“大腕”都鲜有出席,此次云集深圳,可见重视程度之高。

相比之下,监管层和企业方显得格外低调,事前通知与会者要尽量低调,当天也没有接受采访。

低调、神秘与去年的前海招商推介会的蔚为壮观形成鲜明对比。去年7月,在香港四季酒店举行的招商引资会上,邀请了中央、省及驻港机构的重要领导为前海助威,其中包括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副主任杨建平、经济部副部长孙文秀,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等。

当时推介主要焦点为,前海正处于大规模基建时期,需要大规模的资金配套投入。根据前海管理局估算,预计到2020年,前海需要完成基建投资2500亿,而现时基建部分的资金仍有1700亿未落实。

该如何解决庞大的资金缺口?监管层的答案很明确:招商引资。跨境人民币贷款应运而生。根据2012年12月27日公布的《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所获贷款只可用于基建、物流营运建设等,不得用于投资有价证券和金融衍生品、委托贷款、购买理财产品或购买非自用房产。为防止贷款被挪用,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会对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实施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

由公布的首批贷款名单看,绝大多数为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三大产业。值得留意的是,深圳的标杆企业腾讯和中兴也榜上有名,其子公司腾讯电商和中兴供应链都成为“吃螃蟹者”。名单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前海开发投资控股(前海管理局为其全资控股股东),单其一家便和10家香港银行签订贷款协议。

位列首批签约名单的15家香港银行中有8家为中资银行在港分行,分别是中行、工行、交行、建行、农行、国开行、招行和中信。另有7家为香港本地银行,包括大新、渣打、永隆、东亚、汇丰、恒生和南洋商业银行。

深圳金融办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务院支持前海开发开放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不仅为前海的开发建设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更有效增加境外人民币的用途,对推动香港银行主动做大人民币资产负债规模,提升香港人民币市场的活跃程度,对深化深港合作,促进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和深圳金融中心建设都具有深远意义。

两种态度

就像高处的水自然会往低处流动,跨境贷款的吸引之处在于,香港离岸人民币的贷款利率比内地更低。

一位专做企业贷款的香港银行界人士透露,大企业如上市公司可拿到1年期每年2%至3.5%的贷款利率,中小型公司则需要看资信厘定,利率区间约为3.8%至4.8%。

比较而言,现时1年期贷款利率为6%,虽然有下浮0.7倍的容忍度,但去年9月统计非金融企业的一般贷款,只有11%的贷款施行了下浮,换言之,内地借贷成本比香港高出1.2%至4%。若以10亿贷款计算,1%的利息优惠即可每年省下1000万成本,这对于垫资比重高的建筑企业来说相当可观。

中信银行(国际)行政总裁办公室总监刘月屏向本报表示,正与几家前海注册的公司商议有关跨境人民币融资安排,具体的贷款期限和条件以及融资利率将参照每个客户的实际资信状况和具体资金使用安排而定。中信银行国际的未来发展策略就是依托内地经济的发展,为客户提供量身订制的跨境服务,成为客户首选的中资银行。“前海跨境人民币业务机遇的出现,会为银行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刘月屏说。

和中资银行的雀跃不同,香港银行对跨境贷款的蓝图表现出更多的质疑和谨慎。

“出现爆发性增长的机会不大。”1月31日,恒生银行发布2013年市场研究报告,人民币业务策略及计划部主管颜剑文表示,现阶段前海贷款被局限在基础建设,可能要等两三年,实体经济进入良性运营期时,才会爆发新一轮的营运资金需求。他用“缓慢”来形容近一两年的跨境贷款增长。

永隆银行助理总经理黄睿在接受采访时也持同样的保守态度。“香港银行对前海的贷款不会太手松,都会根据基本的风险要求去做。”黄睿坦言,香港银行普遍对前海贷款采取审慎的风险评估,主要归咎于现时前海仍处于土地开发阶段,申请贷款的企业未有实际的业务开展,公司注册仅在法律意义上成立。

截至去年底,在港人民币贷款净余额为790亿元,20亿的新贷款不会对资金池卷起波浪,但三五年后,黄睿认为会是另一番天地。

若香港离岸人民币利率趋升,前海跨境贷款是否还有吸引力?黄睿对此颇有信心。他认为即使今后内地香港两地贷款利率趋同,内地客户秉承“走出去”的初衷,仍会选择与香港银行合作,因利率并非融资的100%决定因素,如香港银行的服务素质、潜在海外并购等。

桥头堡

引起各方关注的是,之前出台的政策细则都围绕“前海企业+香港银行”的跨境组合,而1月28日公布的名单,却出现了首宗内地银行向境外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项目,即反向的“香港企业+深圳银行”的组合。

建行深圳分行、交行深圳分行分别和联富国际、宝能香港签订了6.2亿元的贷款协议,这意味着前海金融试点已开启“资金双向流通、双向放贷”的大门。特别的是,内地银行放出的单笔贷款规模比香港银行更大,港银的单笔贷款额多数不足1亿元。

前海咨询委员会成员之一的香港大学教授宋敏对此也感到意外。他表示若香港企业通过此政策向内地银行借款“比较迂回”,比如提取贷款时资金会先进入该企业的香港账户,再需要向外管局申请流回内地。“我相信未来主要仍是内地企业的需求主导,这样比较合理及顺畅。”

为前海出谋献策,宋敏表示委员会一直都会提出不同建议,“但最终还是要等北京拍板”。比如这次的人民币跨境贷款,宋敏透露很早就提出这项建议,但监管层担心风险不可控,用了比较长的时间才决定试行。“我们之前提300亿(额度),其实这个规模对香港6000亿人民币资金池是可以承受的。和内地整体贷款相比,更是九牛一毛。”同时,央行也设下很多限制,严格将境外的资金圈在前海的15平方公里地块。

在委员会和各金融机构举办的座谈会中,宋敏听到不同的诉求。谈得比较多的,是外资金融机构希望能放开股权限制:“比如香港金融机构进入前海,能不能不要给它股权限制,让它100%控股,或拥有51%的主导权。”此外,保险公司关心能不能在前海卖香港的保险产品;基金能不能在前海开个窗口,卖香港的基金;内地金融机构则提出能不能在前海注册后以红筹股的形式在香港上市。

宋敏感慨现在仍有很多企业没搞清楚前海是做什么的,仍在犹豫不决。和企业的犹豫相对应的,是监管层的谨慎。“感觉中央还是放得太慢”,宋敏现在担心的是,前海能否起到它被寄予的厚望:引领中国的金融改革开放。

“中央虽然没有提到人民币国际化,只讲资本账户开放试点,其实二者是同一件事。”宋敏解释,国际化货币(比如美元)都有良好的外循环,“钱离开了本国仍非常受欢迎”,像在欧洲美元市场、亚洲美元市场,每天都有很多交易在用美元计价和结算。要成为受欢迎的国际化货币,前提是资金可以在本国和境外来去自由,即之前所述的资本账户开放。因此,人民币若想成功地国际化,资本账户封闭的阻碍必须扫除。“不然钱出去了就进不来,或进来了就出不去,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持有的意愿都会减弱。”

开闸必有活水流动,而现时内地金融市场并不具备完全开放的条件,但逐步开放已是大势所趋。

在他看来,位处珠三角的深圳有与生俱来开放的DNA,也最能抵御开放带来的风险:“广东经济本身就是做出口起家的,香港市场更是经历了几轮的大风大浪。现在香港是人民币离岸中心,且因为它本身找不到其他增长空间,态度更为积极,和前海的定位一拍即合。”打个比喻,在前海做试点如果失败,就好像一个强壮的人患上感冒,不至于伤筋骨,又可清晰风险、增强免疫力。

总结来说,首批跨境贷款开闸额度虽比预料中少,但宋敏强调此举对内地香港两地金融市场都具有深刻意义。他回忆道,2009年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刚开始试行时,仅向5个城市开放,其后进展顺利,在短短一年后便拓展至全国各大重要城市。据香港金融管理局数据,2012年经香港银行办理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达2.6万亿元,按年增长约三成,相当于内地相关人民币贸易量的90%。

“不能小看试点,金融就是别看它开个小口子,一旦做好了就不得了。”宋敏补充道。

(本报记者申兴、杨兴云对此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