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时局 >
治霾之策:煤电西移?
2013-02-06 08:43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宋馥李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周宏春也认为,在中东部地区环境容量难以承受的情况下,把更多的燃煤电厂建在西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两害相权取其轻,从中国整体能源布局来分析,煤电基地西移是必然趋势。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馥李 143平方公里,8亿以上人口。一场霾,从东北到华北,从中部到江淮,笼罩了大半个中国,直到2月1日,强劲的北风吹来。

如此持续、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从何而来?

以煤为主体的能源供需格局,再次被聚焦。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分析说,大面积的雾霾,一项重要源头就是“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观测研究也显示,燃煤,成为此次雾霾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依靠煤炭,以及燃煤产生的电力,中国这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机器,得以高速运转。但因此而付出的代价呢?

1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会上提出,要实现2015年40亿吨标准煤的目标,未来5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应控制在4.3%左右。

用煤大国

这是个雾霾弥漫的冬天,也是一个寒潮频频的冬天。由于今冬同期温度较去年明显偏低,电暖器等设备被大量使用,北京电网冬季负荷已6次刷新历史纪录。

据了解,北京电网2012年12月的日平均最大负荷,比去年提高9.79%。除延庆外,北京其余15个区县电网负荷均创冬季新高。北京传统用电高峰都在夏季,但这个冬天,北京通州、昌平、平谷、怀柔、密云、顺义等6个区县的冬季用电负荷反超夏季。

一方面,灰霾深锁京城,另一方面,用电负荷居高不下。这样的矛盾,映照了当下中国的能源消费图景:在中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能源消费十分旺盛且持续增长,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用电负荷中心,中东部地区的人口聚集还在进行中,能源消费持续增加。“至少在2050年以前,这种趋势不会扭转。”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说。

高度依赖煤炭,是中国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的直接因素。最新发布的《(2012)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显示,去年中国煤炭消费34.25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近七成。而世界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

白建华认为,中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特征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短期之内摆脱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不现实。中国煤炭消耗量占到全球的40%,而且,消耗量仍然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电力需求也主要是通过燃煤发电得到满足,新建燃煤电厂的步伐还在继续。

原来,在一些东部省份,是可以实现省区的能源平衡的。例如山东,兖州煤矿的产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了山东省内的能源消费。但近些年,一方面,能源消费在快速上升;另一方面,已有煤炭基地的高强度开发,已经使得产能不断萎缩,近几年,山东不得不千方百计寻求煤炭调入。河南省也曾是一个能源大省,自身产油、产煤。“十一五”时期,河南的能源都是外送的。但到“十一五”末期,河南省的煤炭就不足了,开始由调出省变为调入省。

来自国网能源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目前东部地区火电装机已经达到3.2亿千瓦,长江沿岸平均30公里就建有一座发电厂,华东地区单位面积火电装机密度为西北地区的16倍。东部地区单位国土面积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西部地区的5.2倍。

拿什么替代

1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除了划定到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不超40亿吨煤的“红线”,还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水电、核电及可再生能源电价定价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和煤电价格关系,完善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

实际上,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就开始逐步减少煤炭的使用量,转向使用相对清洁的天然气。

例如,北京正在对现有的东南西北四大燃煤热电厂进行“煤改气”,或异地新建燃气热电厂。位于朝阳CBD中心区的国华东郊热电厂,将异地迁建燃气热电厂。而高井热电厂、华能高碑店热电厂和京能石景山热电厂,将实施“煤改气”。“煤改气”后,烟尘排放量为零,二氧化硫排放量几乎为零,氮氧化物排放也有所降低。

不过,北京的“煤改气”,并不具有可复制性。在中国整体“缺气”的能源供求格局下,北京的天然气有点“特供”的味道。

中东部其他地区像北京一样实施煤改气,不现实也不经济。即使在整个亚太地区,天然气供应都呈紧张状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用气将迅速增长,不可能将宝贵的天然气都用于发电。

此外,通过大力发展集中式与分布式清洁能源,即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实现能源结构优化,也是一条路径。此外,东部沿海从北到南,几个核电基地也正在规划和研究论证之中,新能源的比例在未来会逐步提升。

但,新能源的稳定增长和利用,还将经历一个过程。短期内,中国仍然无法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未来20年,除了清洁能源的大力发展,我们仍然需要的煤电总量达到13亿千瓦,比现在翻一番。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煤炭消费的增量将主要来自新疆、鄂尔多斯、山西、蒙东、西南等煤炭基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周宏春说,国务院提出的到2015年控制在40亿吨煤的目标,是一个艰巨的目标,实现起来很难。但是,这代表一种态度,那就是,一定要扭转这种高能耗的发展模式。

两害相权取其轻

无论是井工煤矿,还是露天煤矿,煤炭总是要开发的。

即使是2012年,在东部的浙江和江苏的个别时段,电力供应仍出现紧张的状态。大量的煤炭运输到中东部地区,无论发电还是用于其他行业,对环境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要想减少PM2.5的肆虐,只能大量减少电厂分布。

在白建华看来,中国的煤炭就地转化率太低。大体上,只有5%的煤在煤炭基地被转化为电,这种比例很不合理。将煤炭主产区“三西”(即山西、陕西、蒙西)地区的输煤输电比例从目前的20∶1提高到6∶1,充分利用褐煤、洗中煤、煤矸石等资源,是改变中东部地区能源消费格局的主要方式。

首先,输电之于输煤,经济性和安全性不言而喻。白建华说,现在的煤炭运输通道,几乎都是100%的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运转,在高峰季节,很容易造成堵车和交通事故。而且,原来运输的煤炭大部分是原煤,洗选的比例很低,平均热值为4700大卡,有1/3到1/4是灰分和石头。“也就是说,耗费了这么大的运输能力,但很大比例是拉着石头在跑。”白建华说,以后,铁路要尽量运输经过洗选的精煤,至少是6000-6500大卡以上的,把煤矸石和褐煤留在煤炭基地来发电。同时,公路运输的煤炭应该由4亿吨降至1亿吨左右,而且都是短途运输。

根据中国的电力需求增长趋势,白建华做过整体的测算。到2020年,“三西”地区转化为电力的煤炭产能,比例应该提升到20%。形成这样的格局之后,就优化了能源的消费结构。

但是,一个突出的矛盾是:煤炭资源富集的“三西”地区,同样是中国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在晋陕蒙宁新等煤电基地,用水始终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实际上,近几年的西部煤电开发,已经遭遇到舆论和环保组织日益强烈的声讨和抵制。如果不从一开始就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措施,产业西移,将带来新一轮的污染西迁。“建设坑口电厂,加强跨区域电力外送,不是说为了减轻中东部地区的环境压力,把污染转移到西部了。”白建华分析说,从整体的能源消费布局来说,这样是最合理的。随着电厂空冷机组技术的成熟,新建电厂可以实现节水目的。对于调整中国整体的能源消费结构,这是代价最小的方式。

周宏春也认为,在中东部地区环境容量难以承受的情况下,把更多的燃煤电厂建在西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两害相权取其轻,从中国整体能源布局来分析,煤电基地西移是必然趋势。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