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也可是一种阴谋

彭友2013-03-04 01:05

评级,也可是一种阴谋
 
by彭友
 
希腊人现在真是穷啊。隆冬尚未过去,付不起取暖费的希腊人只好伐木取暖,甚至到城市公园里偷偷砍伐树木搬回家取暖,连奠定了希腊乃至西方文明的“柏拉图之树”都难逃噩运。据说,2400年前,柏拉图就在那棵树下给学生们讲课。
 
在黄献看来,“柏拉图之树”遭遇灭顶之灾,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难逃干系,即使不是罪魁祸首,也算得上是邪恶帮凶。正是他们的肆意评级,使得欧洲遭遇了一波又一波的主权债务危机,至今都没缓过劲来。
 
评级机构的阴谋
 
黄献在《评级阴谋》书中表达了上述看法,这也是他在此书中的核心观点。
 
2009年,评级机构突然发难,希腊主权债务评级不断下调,希腊乱成一锅粥。欧元区众志成城救助希腊之际,爱尔兰、西班牙、葡萄园、意大利、法国的主权债务评级先后受到打击,一时间,欧洲遍地烽烟,至今未熄。至于IMF前总裁斯特劳斯·卡恩的性侵案,也是做空欧洲者所设下的一个局,目的是让欧盟无法自力更生。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无疑,欧盟国家、欧元都是像茶叶蛋一样裂痕斑斑,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涤荡下,更是破绽百出。这也成为机构调低对于他们评级的前传。评级一旦被调低,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对外募资的能力就会被削弱,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所以,垃圾债的收益率往往是最高,但其中蕴含的风险也是最大的。
 
黄献认为评级机构存在阴谋的逻辑线条有二:其一,三大评级机构都位于美国,是美国政府的幕僚。而欧元乃是为对抗美元而生,从它呱呱坠地之日,两者便注定是对头,美国是非常乐见欧元被弄得残废的。
 
其二,评级机构的盈利模式是:债券发行者向评级机构付费,请后者为投资的产品进行评级认定。评级机构的收入通常与被评产品的发行量相关,发行量越大,其所提取的佣金就越高。这一收费模式广受诟病,认为鼓励评级机构在评级中倾向于自己的利益,而缺失了应有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为此,当有做空机构想要做空欧元获利时,评级机构的负面评价就成为最好的切入点,后者则可从中获得不菲的佣金。
 
三大评级机构真的存在阴谋吗?2011年,标普全球主权评级主管大卫·比尔斯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称,评级并无阴谋。但笔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倾向于“阴谋论”的。一直以来,国家之间的经济战争越来越激烈,各大金融机构更是冲在一线的急先锋。
 
经济命脉之争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的作者曾描述了他的工作状态:伪装成大型跨国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帮助落后国家建立各种现代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后者需拿出自然资源,或者是长时间的税收来偿还。以此,美国将这些国家的命脉控制在自己手里。如果经济杀手的做法不能奏效,那么真正的暗杀行动将随之而来。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如今经济领域里所谓的大国概念,并非是指领土面积的大小,更重要的是经济对于全球的影响力。
 
上一期的《经济观察报》中,马立诚先生在《钓鱼岛风波的实质》一文中指出,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邻国很多,但唯独钓鱼岛风波闹得最大。“从深层次上说,钓鱼岛争端背后,是中日两国争夺亚洲主导权的博弈,这是钓鱼岛争端的实质。”经济学家张五常说,如无意外,中国的经济规模最后会相当于十个日本。资深日本问题学者冯昭奎说,当中国经济力量大大强于日本的时候,中日关系会逐渐稳定下来。以上这些,正好是反映了主权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性。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说过,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
 
然而,现实就是,三大评级机构把持了信用评级业,他们对大约270万种企业、市政、主权和其他类型债券进行了评级,占据了美国评级市场约95%的份额。
 
在经历了这么多债务危机之后,欧洲开始对评级机构在当地开展业务进行限制,但这并不能触及实质。而且遗憾的是,欧洲始终没有产生大型评级机构,能与前者抗衡,这依然是一个三足鼎立的时代。
 
中国也在试图掌握自己的话语权。近年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在国内声名鹊起,2010年还公布了一系列的国家信用等级。其中,中国的信用级别为本币AA+、外币AAA,而美国的这两项均获评AA,低于中国。遗憾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还是否决了大公国际成为美国认定的评级组织的申请,理由是大公国际目前似乎不可能遵循联邦证券法的规定。
 
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做空中国,我们怎么办?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2006年,境外投资者从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赚了7500亿元,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保守估计,外资仅此一年从中国银行业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毫无疑问,中国银行股被贱卖了,追根溯源,评级机构是罪魁祸首。”
 
近年来,关于中国银行股低价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贱卖”的言论不绝于耳,是是非非,难以定论。然而,仔细想想,难道真是境外资金和评级机构的阴谋吗?
 
就拿最近的中国A股来说,去年下半年,市场跌得一塌糊涂,所有人都认为中国银行业的窟窿马上要被揭开,坏账将成为引爆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当时,似乎银行股最大的买家就是境外投资者。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说,2012年股票市场是很稳定的,波动幅度比较小,主要是靠“老乡”和“老外”,社保基金代表老人和农民工,QFII代表洋人,两者分别全年净买入428亿元和427亿元,是净买入最多的。
 
毫无疑问,三大评级机构,以及众多国际投行等金融势力,都不是良善之辈,推波助澜甚至赤膊上阵都是常有之事。当前中国没有拿得出手的对应机构与之抗衡,也是事实。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不应当采取最不负责任的做法,将一切困难都推给外因,掩耳盗铃;另一方面,还是应当加紧培育真正具有国际视野、创造力、竞争力的机构,夺取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打铁还需自身硬。
 

副标题: 看透经济危机真相的第一本书

作者: 黄献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by彭友

希腊人现在真是穷啊。隆冬尚未过去,付不起取暖费的希腊人只好伐木取暖,甚至到城市公园里偷偷砍伐树木搬回家取暖,连奠定了希腊乃至西方文明的“柏拉图之树”都难逃噩运。据说,2400年前,柏拉图就在那棵树下给学生们讲课。

在黄献看来,“柏拉图之树”遭遇灭顶之灾,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难逃干系,即使不是罪魁祸首,也算得上是邪恶帮凶。正是他们的肆意评级,使得欧洲遭遇了一波又一波的主权债务危机,至今都没缓过劲来。

评级机构的阴谋

黄献在《评级阴谋》书中表达了上述看法,这也是他在此书中的核心观点。

2009年,评级机构突然发难,希腊主权债务评级不断下调,希腊乱成一锅粥。欧元区众志成城救助希腊之际,爱尔兰、西班牙、葡萄园、意大利、法国的主权债务评级先后受到打击,一时间,欧洲遍地烽烟,至今未熄。至于IMF前总裁斯特劳斯·卡恩的性侵案,也是做空欧洲者所设下的一个局,目的是让欧盟无法自力更生。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无疑,欧盟国家、欧元都是像茶叶蛋一样裂痕斑斑,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涤荡下,更是破绽百出。这也成为机构调低对于他们评级的前传。评级一旦被调低,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对外募资的能力就会被削弱,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所以,垃圾债的收益率往往是最高,但其中蕴含的风险也是最大的。

黄献认为评级机构存在阴谋的逻辑线条有二:其一,三大评级机构都位于美国,是美国政府的幕僚。而欧元乃是为对抗美元而生,从它呱呱坠地之日,两者便注定是对头,美国是非常乐见欧元被弄得残废的。

其二,评级机构的盈利模式是:债券发行者向评级机构付费,请后者为投资的产品进行评级认定。评级机构的收入通常与被评产品的发行量相关,发行量越大,其所提取的佣金就越高。这一收费模式广受诟病,认为鼓励评级机构在评级中倾向于自己的利益,而缺失了应有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为此,当有做空机构想要做空欧元获利时,评级机构的负面评价就成为最好的切入点,后者则可从中获得不菲的佣金。

三大评级机构真的存在阴谋吗?2011年,标普全球主权评级主管大卫·比尔斯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称,评级并无阴谋。但笔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倾向于“阴谋论”的。一直以来,国家之间的经济战争越来越激烈,各大金融机构更是冲在一线的急先锋。

经济命脉之争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的作者曾描述了他的工作状态:伪装成大型跨国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帮助落后国家建立各种现代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后者需拿出自然资源,或者是长时间的税收来偿还。以此,美国将这些国家的命脉控制在自己手里。如果经济杀手的做法不能奏效,那么真正的暗杀行动将随之而来。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如今经济领域里所谓的大国概念,并非是指领土面积的大小,更重要的是经济对于全球的影响力。

上一期的《经济观察报》中,马立诚先生在《钓鱼岛风波的实质》一文中指出,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邻国很多,但唯独钓鱼岛风波闹得最大。“从深层次上说,钓鱼岛争端背后,是中日两国争夺亚洲主导权的博弈,这是钓鱼岛争端的实质。”经济学家张五常说,如无意外,中国的经济规模最后会相当于十个日本。资深日本问题学者冯昭奎说,当中国经济力量大大强于日本的时候,中日关系会逐渐稳定下来。以上这些,正好是反映了主权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性。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说过,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

然而,现实就是,三大评级机构把持了信用评级业,他们对大约270万种企业、市政、主权和其他类型债券进行了评级,占据了美国评级市场约95%的份额。

在经历了这么多债务危机之后,欧洲开始对评级机构在当地开展业务进行限制,但这并不能触及实质。而且遗憾的是,欧洲始终没有产生大型评级机构,能与前者抗衡,这依然是一个三足鼎立的时代。

中国也在试图掌握自己的话语权。近年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在国内声名鹊起,2010年还公布了一系列的国家信用等级。其中,中国的信用级别为本币AA+、外币AAA,而美国的这两项均获评AA,低于中国。遗憾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还是否决了大公国际成为美国认定的评级组织的申请,理由是大公国际目前似乎不可能遵循联邦证券法的规定。

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做空中国,我们怎么办?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2006年,境外投资者从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赚了7500亿元,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保守估计,外资仅此一年从中国银行业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毫无疑问,中国银行股被贱卖了,追根溯源,评级机构是罪魁祸首。”
近年来,关于中国银行股低价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贱卖”的言论不绝于耳,是是非非,难以定论。然而,仔细想想,难道真是境外资金和评级机构的阴谋吗?

就拿最近的中国A股来说,去年下半年,市场跌得一塌糊涂,所有人都认为中国银行业的窟窿马上要被揭开,坏账将成为引爆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当时,似乎银行股最大的买家就是境外投资者。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说,2012年股票市场是很稳定的,波动幅度比较小,主要是靠“老乡”和“老外”,社保基金代表老人和农民工,QFII代表洋人,两者分别全年净买入428亿元和427亿元,是净买入最多的。

毫无疑问,三大评级机构,以及众多国际投行等金融势力,都不是良善之辈,推波助澜甚至赤膊上阵都是常有之事。当前中国没有拿得出手的对应机构与之抗衡,也是事实。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不应当采取最不负责任的做法,将一切困难都推给外因,掩耳盗铃;另一方面,还是应当加紧培育真正具有国际视野、创造力、竞争力的机构,夺取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打铁还需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