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铺张不能成为“官场的灾难”
导语:着眼于建设清廉政府的长期愿景,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反腐思维,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反腐倡廉、反奢尚俭的实际效果?

经济观察网 韩伟/文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央遏制铺张宴请的号召在地方遇到阻碍。来自四个不同地区的官员曾表示,宴请行为只不过转入地下,而且排场更加奢侈。(《南华早报》3月27日)

去年年末以来,中央掀起了新一轮的反腐“运动”,厉行节俭、全力反腐的各项举措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各种使用公款进行奢侈性消费的现象大为减少,甚至导致了高档餐饮、奢侈品市场业绩的大幅下滑。但是,类似上述使用各种手段逃避腐败治理的现象,并非个案。这促使我们思考,着眼于建设清廉政府的长期愿景,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反腐思维,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反腐倡廉、反奢尚俭的实际效果?这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最为重要的,应该是从一阵风似的“运动式”反腐向瞄准根源治理的“制度反腐”转变。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政治社会也在经历着转型。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各种权力寻租行为也在日渐增多,腐败正在侵入社会肌体的各个层面。就此而言,王岐山强调:要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这正体现出反腐思维的一次重要转变,在标本兼治的同时,十分重视治标,通过治标换取治本的时间。就此而言,进行一场疾风骤雨式的反腐拒奢运动并非没有意义。“治重病下猛药”,这充分体现出中央治理腐败、反对奢靡的决心。但是,从近期报道出的类似现象看,仅仅只有治标的运动式反腐显然是不够的。而且,更大的隐忧在于,如果仅仅着眼于效果的运动式反腐,就很有可能转变为“官场的灾难”。因为缺乏法治、过于功利及追求成效的反腐模式,也许能打击很大部分腐败官员,但却无法保证清廉官员不被“误伤”,从现实看,这样的案例也并非没有。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超越简单的运动式反腐,通过建立长效、严密的法律规范,将反腐引向制度化。

制度反腐的核心应把握两个方面。第一,需要尽快建立反腐败的国家立法体系;第二,是得建立强有力的体制机制,确保反腐制度得到落实。反腐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权力运行的各个方面。总体来看,应建立廉政风险防控的制度体系,特别关注规范、约束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例如针对公款吃喝,就需要通过建立预防与监督的制度,实现有效治理。就预防而言,应充分细化公务开销的制度规则,只有明确各种公务接待行为的法律法规依据,才能使公务人员有法可依,杜绝奢靡消费。美国针对外交官,建立了详细的住宿、餐饮标准,仅在中国,就细化到各个省会及重点城市,并且定期进行更新,这样的制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就监督而言,需要充分发挥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监督的作用。对各类公务支出,在源头上需要建立严格的财政预算制度,压缩不必要开支。在后续阶段,需要严格规范财务报销制度,从财务控制环节杜绝非必要开支。不仅如此,还需要充分发挥非正式监督的作用,“只有人人起来监督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五波移动浪潮,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普通民众监督政府、发表意见的机会。只要规范引导、善加利用,民众无所不在的监督完全可以成为辅助制度反腐有效实现的重要力量。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