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梁捷
近日,印度比哈农民创造了水稻亩产的世界纪录,每公顷单产高达22.4吨(约合每亩2986斤),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项纪录背后所采用的新兴种植技术:水稻强化栽培系统(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SRI)也成为了瞩目的焦点。
这项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发源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因为完全不需要改良种 子,成本低廉却能有效提高产量,很快风靡于印尼,印度等稻米生产大国,在四十多个国家进行过大面积实验,现今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学者袁隆平在十余年前就撰文介绍这种方法,将其引入中国。中国很多省份也都试验过SRI,口碑不一。最终结果是,绝大多数中国地区都没有采用或推广SRI。
为了理解印尼,印度和中国农民的不同选择,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 SRI。传统种植观念认为,水稻必须淹水灌溉,长期浸泡在水里。但SRI则认为,水稻并不需要那么多水。只需要保持最低限度的水即可。这样一来,不但增加 了土壤的通气性,还能促进水稻的根系向下生长。通过间歇性灌溉获得的水稻茎干,都要比传统方法获得的茎干粗壮很多,亩产量也随之提高。
更具体地看,在育秧阶段,SRI方法鼓励幼苗早栽,在秧龄12至16天、叶龄2.5至3.5叶时就进行移栽,这可以提高水稻低节位分蘖发生率,从而发挥水稻的分蘖优势;在种植密度上,SRI要求减少种植密度,把过去的三四株一穴的做法改为每穴一株,产生更多的分蘖,减少根部对养分的竞争。这样一来,SRI的稻田比传统稻田里的植株要稀疏很多,产量反能提高。
而在水稻成长阶段,施肥与杂草管理是SRI方法的核心。SRI要求采用 有机肥改良土壤品质,结合间歇性灌溉,使得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大大增加,地力得到活化。同时,SRI要求更精细的杂草管理。在传统水田里,因为水淹,杂草 不太容易生长,改成旱田以后,杂草就会变得尤其茂盛。SRI要求多次中耕除草,最好手工进行,持续翻动田地,保证土壤通气。通过以上手段,最终就有望使得 水稻亩产量提高60%以上。
既然SRI有那么多的好处,是否真的已经在其他稻米国家彻底推广开来?康奈尔大学的Barrett与日本学者高桥和志运用在印尼苏拉维西岛调查获得的数据,系统地研究了 农民们在接触到SRI方法后的理性选择。在南苏拉维西岛,农民们在许多年前通过各类NGO接触到SRI方法,也知道这种方法并不需要高深技术,只需改变自 己的耕种习惯即可。多年过去,在没有政府强制的情况下,现在大约只有15%的家庭主动采用了SRI。更有意思的是,数据表明,采用SRI和不采用SRI的 农户,家庭年收入却没有显著差别。
Barrett与高桥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如果进一步思考SRI的特性,就能明白哪些 家庭愿意用它,而哪些家庭不愿意。表面看,SRI并不需要在种子上额外投资(由于种植得更为稀疏,所以种子投入可能更少),有机肥也不是问题,似乎并不需 要增添成本。但实际上,无论灌溉管理还是除草施肥,SRI需要种植者日常精心看护,比传统耕作方式消耗多得多的人力投入。这些人力投入往往没有进入成本收 入的统计,可农民自己心知肚明。
数据显示,采用SRI的可能性与非农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就意味着,当农民们有可能在农业劳动以外获得一定收益的时候,他很少会考虑转向劳动更为密集的SRI方法。而只有那些赋闲在家,劳动边际成本为0的劳动力(往往是家庭妇女),才可能考虑使用SRI。田间劳动,即使只是浇水施肥等劳动,也有明显的机会成本。
所以SRI的本质是占用劳动力的家庭生活时间,把妇女,儿童等用于闲 聊,打牌的时间,转换到田地生产之中。虽然它的亩产量会提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会挤占人们的家庭生活时间,带来不小的负效用。权衡比较,农民们才决定是否采用SRI。统计也显示,采用SRI的家庭的儿童辍学率并不比非SRI的家庭要高。这就说明,绝大多数家庭即使采用SRI,也不愿意儿童辍学来帮 忙,觉得得不偿失。同时,SRI也没有让家庭变得更富裕,可以轻松供养孩子读书。SRI与家庭收入行为之间的关系,仍然模糊不清。
水稻背后的故事往往非常复杂。比如现有的数据表明,越是风险规避的印尼 家庭,越不愿意采用可靠增产的SRI技术。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可以有多种解释。比如印尼每年粮价波动都很大,采用SRI即意味着将更多劳动投入粮食生产, 最后收获,出售粮食时,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从风险分摊的角度看,农民应该把有限的劳动力投入到不同的领域。非农劳动收入的风险可能也很大,我们对此还 缺乏有效的估计手段。另一种解释是,风险规避的家庭往往比较传统,更重视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因此他们可能情愿放弃60%的粮食增产,而让母亲能专心地做 家务和照顾孩子。
在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之前,我们很难得出可靠的政策建议。可以肯定地是,农民很多看似非理性的选择背后,都有着更复杂的,难以观察和衡量的因素在起作用。还是举个中国的例子吧。比如浙江的气温与降水足可以种植双季稻,毋庸置疑。可浙江省目前的种植约90%为单季稻。许多农民表示,水稻插秧的人工成本,每天要达到150-200元,非常高。单季稻比双季稻需要更少的人工,所以单季稻与双季稻相比,虽然产出总量偏低,实际收入却更高。
所以在农业政策研究中,除了传统的对“天时”,“地利”的关切外,恐怕应该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人”身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