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香港?爱自由
导语:国内有沪市、深市;有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除了IPO,企业还可以借壳。缘何这些地产企业要舍近求远?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申兴 6月18日,香港上市公司深圳科技宣布,持股72.9%的公司控股股东王聪德,将向国内房地产企业南京朗诗地产集团旗下Greensheid公司出售12.6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63.4%。这意味着,几年来在IPO道路上步履维艰的朗诗地产,终于在香港资本市场成功登陆。

这已经是年内第三家大型内地房企成功登陆香港。此前,大连万达集团以6.74亿港元收购香港恒力商业地产65%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绿地集团则宣布以认购增发股份的方式,入主香港上市房企盛高置地。而不久前,万科、金地、招商等国内大型房企早已齐聚香江。

国内有沪市、深市;有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除了IPO,企业还可以借壳。缘何这些地产企业要舍近求远?

从朴素的道理来说,国内上市不但市盈率更高,对公司拓展知名度也肯定更好。而如今企业纷纷舍近求远,表面上看,是因为中国证监会配合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于房企借壳上市和融资的严格控制。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即“国十条”),明确要求“证监部门暂停批准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证监会随后对市场公告,暂缓受理房地产企业开发企业重组申请。

但坚冰已经在消融。今年4月19日,暂停上市五年的S*ST圣方发布公告,新华联置地借壳成功,成为去年证监会暂缓受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重组申请后,首家成功获批借壳的房地产企业。随后的5月,又有两家房地产企业借壳获批的消息传出:宁波银亿借壳S*ST兰光、重庆金科借壳ST东源成功。近日,市场又传出IPO最快有望在今年7月底开始重启。

换言之,房企在国内借壳上市已无障碍。但大批房企仍对香港趋之若鹜,更深层次原因,在于香港资本市场更为国际化,更能发挥融资平台的作用和效率。某种程度来说,这可以部分解释国内上市的万科和港股上市的中海,开发规模在伯仲之间,而利润水平确有天壤之别的原因。

众所周知,内地房企入主香港上市公司的下一步,多数将是注入优质资产,完成借壳,推动股价上涨,然后实现再融资。通过B转H,万科获得港股通行证,并迅速尝到了甜头。万科旗下全资子公司万科地产香港于今年3月发行8亿美元5年期定息债券,成为万科5年来首次从公开市场融资,且该笔债券年利率仅为2.7%,资金成本之低震惊业内。

相较于A股融资时断时续,地产企业的金融属性决定了他们对融资的渴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香港借壳成为房企融资的重要选择。虽然融资形式多样,但本质相同,即:在资本利得、利息收入、人民币升值三重效应的刺激下,海外资金正在香港这个资本平台上,以多种形式投资于内地房地产市场,其成本竞争力远高于内地信托等社会资本融资,因此受到房企高度追捧。

近期传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态此次发行改革将推动市场化,其中将不再调控发行节奏,善莫大焉。一众房企龙头通过“用脚投票”倒逼了国内发行体制改革,非但地产行业,互联网行业的阿里巴巴、腾讯,消费行业的蒙牛,通讯领域的中国移动,均为例证。在此意义上,港交所有机会成为国际公认的“中国主板”。中诚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毛振华也曾公开谈到,上海金融中心是中央计划,让人不服,而香港的金融中心,却差不多也是一个自发中心。

近年来,普拉达(Prada)、欧舒丹 (L’Occitane)和新秀丽(Sam-sonite)都选择在香港进行IPO,而放弃了在米兰、巴黎、伦敦、纽约或新加坡的上市机会。再加上中国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潮的推动,2009年至2011年间,香港市场的新股发行融资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这也证明,国际金融中心的市场地位很难用行政方式定义和规划,资本的流动在自由市场最为高效,此次多家国内龙头房企转向香港亦为例证。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