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浙大校长任命风波
2013-06-29 11:07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刘金松 彭友 叶梦蝶 康潇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大学校长遴选首先是应该多听听‘主人’的意见,这个‘主人’包括学校老师、学生和校友;其次是应该制度化、公开化和透明化。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金松 彭友 实习记者叶梦蝶 康潇 从重大到浙大,对林建华而言,原本是一次例行的职务调整。但在正式任命公布前,浙大各地方校友会会长却发布联合声明,提出了对浙江大学未来校长人选的期望和标准,林建华明显不符。

与此同时,一封直接反对林担任浙大校长的公开信也开始在网上流传。校友会的声明和未经证实出处的公开信,迅速将这次例行的校长调整任命推向了舆论的焦点。从对林建华能否胜任浙大校长的质疑,到公开信背后派系斗争的猜测,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国高校校长任命制度的讨论,使此次浙大校长换任超出了普通人事更迭的范畴,进而演化成一场公共事件。

6月26日下午,在浙江大学中层干部扩大会议上,这位刚从重庆大学卸职的浙大新任校长做了十余分钟的就职发言,一位参加了会议的浙大教授表示,林的发言内容比较平实,对浙大的情况做了大量功课,但依然显得有些紧张。在演讲的末尾,他甚至将“祝福浙大”说成了“祝福重大”。

林在发言中并未对此前网络上的争议进行回应,只是表示将在就任后以“卧薪尝胆、摒弃浮躁、抗负压力”来要求自己,希望自己能够不辱使命,让浙江大学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让师生都能够发挥潜力、和谐竞争。

争议校长任命

2013年3月12日,浙大原校长杨卫调任第七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浙大校长一职自此空缺。校长缺位期间,浙大虽然运行如常,但也带来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烦,比如,今年春季举行的学位授予仪式上,学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上需要加盖校长名章,由于校长空缺,如何加盖名章,一度让浙大犯了难,最终通过用学校党委书记名章代替的方式,才化解这一难题。

新校长何时到位自然成了和浙大相关各方关注的问题。远在法国的法国浙大校友会会长王晓杰也在关注着母校的动向。在由浙大各地校友会会长组成的QQ群里,大家也聊着母校的一些最新情况。

5月底,浙大新任校长人选已定的消息从多个渠道传出,并成为浙大各地校友会会长们讨论的热点。“通过网络,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一些,对于传闻中的校长人选是否符合浙大标准,也有过一些讨论,但大家还是比较理智,只是希望能表达校友们对新任校长人选的诉求。”王晓杰说。

在王晓杰看来,最关心浙大的人不外乎在校老师、学生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学生人微言轻,在校老师多有不便,但我们这些毕业生尤其是各地方校友会的负责人如果没有声音的话,是校友会负责人的失职。王晓杰说,由于国内体制下的校友不大方便,所以他便被推举为起草相关声明的发起人之一。

6月21日,王晓杰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博文《浙大人应当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也成为随后浙大各地校友会负责人发表的联合声明的底本。文章开篇即表示,浙江大学校长空位已有数月时间,关心浙大的各界社会人士都翘首以待,期盼有一位学术地位高、社会影响力大、年富力强的人士担任新一任浙大校长。现在网络有关浙大新校长人选的传闻众说纷纭。作为一名浙大人,有义务和责任关心此事。

在对浙大前三任校长进行回顾后,文章列出了担任浙江大学校长需要具备的标准:专业学科领域的学术精英,应拥有国家院士的头衔,或是公认的著名学术团体的领头人和创始人;对浙江大学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或者有丰富的任职经历,学校管理能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年富力强,最好能连续担任两届,保障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有在海外留学、教学的经历,有国际化视野,最好有在国外高校担任教授或者管理者的经历。

王晓杰表示,这个由他起草的稿子征求大家意见并修改后,形成了最终版的《浙江大学全球各地校友会负责人联合声明》。6月22日,这份由50多人签名的声明由王晓杰通过个人微博最先发布。

随后,一个名为“海外求是鹰”的微博账号发布了直指林建华的公开信《反对林建华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并附上此前由浙大各地校友会负责人发布的《联合声明》。一场校友反对新任校长人选的风波由此被引爆。

林建华其人

处于舆论中心的林建华这时还在重庆大学校长任上,6月24日上午,在校长楼前与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学生合影留念后,有媒体记者希望他能对网上的《联合声明》和《公开信》进行回应,林建华选择了回避。

今年58岁的林建华是山东高密人,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在北大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出国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回国后到北大任教,历任教授、院长、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2010年12月调任重庆大学校长。

从履历来看,林建华之前的任职较为平稳,影响也多在学界。而此次由重大调任浙大的过程中所引发的争议,则将他和浙大推向了舆论关注的焦点。质疑之外,挺林的声音也开始出现。

浙大83级校友、现任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的吴凯发文认为,从林建华的经历和经验看,担任浙大校长没有什么不合适的。文中还列举了林建华在北大期间的一些成绩。

在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院长期间,林建华大力引进人才,包括一些与北京大学没有任何“学缘”关系的优秀人才;大刀阔斧进行学科建设,推动学院的研究平台建设和硬件条件的改善;推进教学改革。在担任副校长期间,林又抓住机遇建设了多个交叉学科中心。

“我们谁也不敢预先评判他是否是称职的乃至出色的浙大校长,但也不能立马就说林先生是不合格的校长。”吴凯在文中总结说。经济观察报记者走访的另外两位曾在北大与林共事的教授,也对其颇多称赞。北京大学法学院一位教授则表示,网上对林的争议重点不在北大期间,而是其主政重大的两年多时间。

林建华在最近的两次演讲中都提到自己是一个“敏行讷言”之人,其在重大时曾因常说“我们北大”而惹得一些老师心里不快,后来才慢慢改掉习惯。

发表在重庆大学民主湖论坛上的一则名为《重大之殇——讨校长檄》的帖子,对林在重大期间的诸多举措提出了批评:花重金引进专家引发校内教师不满;翻修教学楼给师生带来不便;治校期间教学水平退步等等。这也是对林建华公开批评得最为激烈的一篇文章。

在林建华卸任重大校长的当天晚上,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蒲勇健在其微博上发表了一个自认为会招骂的观点,“校长离开了重庆,一位走在历史前面的改革者,十年后人们会发现大家冤枉了一位先知,因为,众人皆醉唯他独醒。”

蒲勇健说,为避免网络上的骂声弄得自己睡不好觉,他特地半夜偷偷发微博,发完就去睡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网友给他的回复中支持的占多数,这让他有点意外。

蒲勇健认为,林建华在重大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引进国内外学者当院长,打破学术裙带链条;取消论文奖励,阻断短期急功近利的学术躁动;成立学部制,阻断学院拉山头,近亲繁殖;注重本科教学等,方向是对的,但是时机不成熟。

一位重庆大学新闻系毕业生认为,林建华在重大的改革不可避免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比如花重金聘请的客座学者,每学期上不了几堂课,一些老师可能因此不满;林重视加强文科,使得理工科学院对资源分配有意见;林对老师、学生的出勤率要求非常严格,教师迟到半小时属于教学事故。

重庆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也认为,“引进人才肯定会给重大带来机遇,但对林进行改革的成果现在评判还为时尚早。”

浙大需要什么样的校长

浙江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894年的求是书院,新中国建国前后,竺可桢、马寅初等人曾分别出任校长。1998年,在时任校长、现任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治下,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成立新的浙江大学,由此奠定了浙大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三的地位。

浙大校友会负责人的《联合声明》中,对新任浙大校长人选设定了具体门槛,提出了担任浙大校长应具有的五条标准,其中应拥有国家院士的头衔的提法受到诸多争议。

王晓杰表示,这是一种误解,最初确实有校友会负责人提出,未来的校长一定要是院士,但遭到其他人反对,大家讨论后认为,浙大需要一个学术造诣高的人,最终在声明里的表述是,“拥有国家级院士头衔,或是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声望。”

“林建华能一步步走到北大副校长、重大校长的岗位,他的学术、管理能力确实有一定高度,但他不是浙大校长的最合适人选。”尽管林建华已经到任浙大校长,但王晓杰依然保留自己的看法。

王晓杰分析说,第一是年龄,浙大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需要一个年富力强,能干上十年八年的校长,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第二,浙大不是一所普通的高等院校,从学术来讲,林建华先生的学术高度和浙大校长的位置不符合;第三,管理能力,他在重庆大学的管理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吗?

事实上,林建华并不是浙大校长人选风波的第一个主角。在此之前也曾传闻现任浙大常务副校长宋永华(英籍)将接任浙大校长。宋有着丰富的海外求学和管理经验,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此前与浙大并无关联,去年12月,教育部宣布调整浙江大学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时,把宋永华空降浙大,被普遍视为浙大校长接班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浙大教师透露,“杨卫卸任后,宋永华担任校长的呼声很高,却突然遭遇不少教师的联名杯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的国籍问题,从而致使浙大校长难产。”

浙大另一位学院领导则表示,由于与林建华素昧平生,无所谓赞成或反对林本人,此次抵制风波,深层次的原因是反对行政任命制度。正是这种制度,妨碍了中国产生世界一流的大学。

公选校长还有多远

对于此次浙大校长任命过程中出现的风波,著名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认为,这是个好现象,是大学教师们觉醒的一种表现。曾有大学教授向他抱怨说,现在教授连农民都不如,农民还可以选村长,大学教授却不能选自己的院长和校长。

在刘道玉看来,现在的中国高校校长选拔方式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是大倒退,当时大学校长的选拔是由教育部和当地组织部门到学校搞民意测验,副教授级别以上的人员参加,民意测验投票以后,再由上级部门任命,现在都是空降校长。“大学去行政化没有解决之前,其他都谈不上。”刘道玉说。“校长明天到任,今天学校里面的教授和学生还不确定谁来当校长,这如果发生在法国是一桩笑话。”王晓杰说。据其介绍,在起草《联合声明》的过程中,有校友会负责人提出,能否由校友会推选校长。但在讨论后认为,校友推选也有不妥的地方,“对学校内的领导,我们对他们的学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了解还是比较片面的。”

在王晓杰看来,完善的做法应该是学校首先向全社会公布浙大要招校长的消息,面向全社会征集报名者,在这个基础上,浙大成立专门机构和中央一起筛选,提出几个候选人,校友们可以参与评论。

“大学校长遴选首先是应该多听听‘主人’的意见,这个‘主人’包括学校老师、学生和校友;其次是应该制度化、公开化和透明化。”王晓杰说。

中国高校校长任命制的改革已被提上了日程,根据此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要推进政府管理学校方式的转变,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校长的任命方式。

教育部门从2011年开始推进大学校长公选改革,到目前为止已有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5所试点高校。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表示,公选校长试点是进步,扩大了校长产生的范围。“但公选的形式还有待改进,遴选委员会的成员身份没有公开,其中教授意见能占到多大比例?”“目前试点的学校只占211院校的5%,而且没有涉及一所有副部级校长岗位的学校。大多数大学校长的任命还是采取传统的行政任命方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校长公选试点范围太小。

熊丙奇说,近年来,中国教育主管部门曾对大学校长进行“轮换”,而没有想到每一所大学都有自身的个性和特色,这是将校长当做官员来管理的方式。更有甚者,有些官员毫无教育管理经验,也被遴选到校长岗位上,只要他满足候任校长的行政级别要求。“近年来多次提试点,提突破,实际上都没有触及到高校去行政化的根本。只要校长是行政任命的,校长就是官员而不是教育家,教育改革就不会成功。”熊丙奇说。

(本报记者杜远 实习记者张燕对本文亦有贡献)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