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痛与中国的惑

余万里2013-06-29 11:50

 

http://upload.eeo.com.cn/2013/0629/1372477804336.jpg

                                                        《软实力》

                                                            作者: 【美】约瑟夫·奈
                                                                   译者: 马娟娟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by余万里

1990年,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在《注定领导——美国权力性质的变化》(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书中,首次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经济疲软,面临德国与日本在制造业领域咄咄逼人的竞争,在政治军事上苏联的实力看起来依然强大,于是美国衰败论盛极一时,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傅高义的《日本第一》以及《下一次美日战争》等警示录式的著作成为国际政治学界最受追捧的学术热点。而奈在《注定领导》中提出软实力概念,就是要为美国的霸权和领导地位辩护,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虽然美国在军事和经济上遇到了挑战,但是别忽视了美国还有一项权力优势,就是价值观、文化与制度的吸引力无人能敌……

  奈的这个软实力概念在当时似乎并没有立即引起很大的关注,在中国大陆最早引进的是军事谊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本只有217页的薄册子,小32开黑色封面,定价4.5元。当时中国刚刚开始落实著作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个译本还没有正版引进的版权,看起来像是研究部门的参考资料。如同这个译本一样低调,软实力的概念在引进之初也仅仅引起了范围很小的学者群体的关注,时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的王沪宁教授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三期上发表的《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公开发出的回应。

  进入90年代之后的世界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局,苏联突然崩塌,美国宣布自己领导的自由世界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与此同时,从1991年四季度开始美国经济也开始走出衰退的周期,随后互联网经济突然爆发,美国再次站上了引领世界科技与经济潮头的地位。有关美国衰落的辩论戛然而止,而诞生在这场论战中的软实力概念似乎也被淹没了。

  2002年,“9·11事件”后打着全球反恐战争旗号的美利坚霸权如日中天,布什政府在取得阿富汗战争胜利后把矛头指向了伊拉克。奈在《美国实力的悖论》中再度运用软实力概念警告美国人:“如果我们傲慢自大,对外部世界麻木不仁,浪费我们的软实力,我们就会增加收到攻击的危险,卖空我们的价值观,加速我们优势的丧失。”随后发生了伊拉克战争,随着美国在在战争的泥潭越陷越深,国际社会的反美浪潮日益高涨,在这个背景下,软实力——用时下流行语来描述——“满血复活”。2004年奈推出《软实力:权力,从硬实力到软实力》,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软实力》诞生于美国的软实力再度陷入危机之时,不过奈坚持了他一如既往的对美国优势的自信,认为美国无论是政治价值观、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方面)还是外交政策的吸引力方面依然拥有最强大的软实力资源,只是由于新保守主义误导了小布什的对外政策目标,尤其是单边主义的政策手段以及傲慢的作风导致了全世界的反美主义,特别是引起了西方盟国公众的不满。因此,只要美国放下“帝国”的做派,加强公共外交的投入:“在外交政策中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更完美平衡。那其实就是巧实力。我们既然以前曾经做到过,那么再做一次又有何难。”

  奈对美国重建软实力优势的自信当然有其根据和资本,不过,就像书中描述的“‘9·11’事件像夏夜的一道闪电照亮了一副扭曲的场景,留下我们至今仍在黑暗中摸索出路”,反恐战争12年之后,软实力优势似乎并没有解决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奈认为:“当前我们与伊斯兰恐怖主义之间的斗争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伊斯兰文明内部的一场竞赛,事关温和派和极端派之间的派系斗争……因此吸引温和派的能力对我们取得胜利至关重要。”然而,2013年4月15日发生在波士顿马拉松赛场上的一场爆炸案再次表明,在宗教与终极信仰的战场上,以基督教为底色的政治价值观、充斥着世俗消费主义色彩的大众流行文化加上在反恐斗争中欠下的血债,美国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赢取穆斯林民众的心,还不得不继续承受恐怖袭击之痛。《软实力》当中也捎带提到了中国的软实力,不过由于成书时间较早,没有论及近几年来中国在这个领域具有爆发性的进展,奈在新译本的序言中补充了他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差不多在软实力在美国“满血复活”的同时,这一名词也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最终被写入党的文件并产生了实质性的政策影响。也就是说,中国与美国是在同一波浪潮中感知“软实力热”,但是各自的出发点与背景却颇为迥异,美国是出于危机感,而中国却是出于崛起中的信心满满。近些年来,中国在软实力建设的实际投入上堪称世界第一,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却多少有些差强人意。因此,在这个时候再来读一读奈的论述,虽然有些观点和批评会有些刺耳,但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开一些迷惑吧。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教育部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