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供应链要更具竞争力
导语:英特尔不仅把中国看作一个市场,同时也是大量物资的采购中心。一方面,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本土化;另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好中国的供应链,重新审视未来市场在哪儿,未来的资源和环境在哪儿。

经济观察报 戈峻/文 上个月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期间,英特尔第一次向全球40多位CEO开放了它在成都的工厂。目前,英特尔成都工厂是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封装测试厂之一。一半以上的手提电脑处理器来自这里,芯片组也是来自这个基地,是英特尔整个供应链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份子。

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不管是创新还是生态系统的构建,都已经开始引领世界趋势。过去六年时间,英特尔连续三次增资,不断扩大在中国的产能和规模。对英特尔来讲,中国的战略地位正越来越重要。

转型路上

回忆本世纪初,我们开始在成都选址,成都ICT产业的“四川一号”工程启动后,不久遭遇非典。很多企业都撤走了,但我们坚持留下来,双方带着口罩谈判。

自英特尔2003年宣布在成都建厂以来,世界500强有50家ICT企业来到成都,从芯片的设计、封装测试到制造集群,到ICT配套产业包括软件、信息安全、数字媒体、网络与通信设备制造、电子材料和信息服务,由此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提升。

目前,世界IT格局正在发生全新的革命。英特尔新任总裁詹睿妮(Renée James)在英特尔成都员工大会上讲到,竞争对手可能会有一些新的产品,但它们终将因为没有核心的制造能力而输掉竞争。

比如手机和平板电脑,英特尔从两三年前开始介入这个市场,市场份额从无到2%左右,未来还会不断增加。接下来,英特尔将从一个纯粹PC、服务器厂商转型成为所有智能计算设备提供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英特尔的战略性调整始于四五年前,调整是痛苦的。2008-2009年金融危机,英特尔关掉11家工厂。但产能需求下降也给英特尔带来了重新审视中国布局的机会。我们把浦东60%以上的产能转移到成都,把中国两个封装测试厂合二为一,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目标是提升中国在英特尔内部产业价值链中的重要性。

最终,我们在中国形成“三角布局”,将研发力量集合在上海,重新定位成创意和创新中心;大连是芯片晶圆制造的核心基地;成都是封装、测试、物流、芯片预处理的中心。

我们是最早吃螃蟹的,经历了很多,最大的困难是员工安排。当时还没就任CEO的科再奇在宣布调整之后,去了每一个要整合的工厂,他告诉每一个员工,“如果你愿意搬家,我保证你有一份工作。”结果,近200位上海的员工搬到了成都。

英特尔在上海经营了10年,要往西部转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搬迁清单等着要完成的可能有上千件事情,从一个体系迁移到另一个体系,需要两地政府的配合。成都政府成立了英特尔项目办公室,提供一站式服务,开了先例,后来很多企业来投资,都能获得高效率的一站式服务。

近几年,很多企业特别是我们原有产业链里面的一些伙伴,在投资选址的时候,都会先到我们的工厂参观,看到我们做了这么多细致的评估和分析,干脆就跟着来了。我们从力所能及的角度推动了生态链的扩容和成熟。

科再奇一直把制造作为英特尔的核心竞争力,强调我们不会放弃这个核心竞争力,并和公司高管积极探讨如何运用企业现有的创新能力和新生代的力量帮助转型。

英特尔不仅把中国看作一个市场,同时也是大量物资的采购中心。一方面,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本土化;另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好中国的供应链,重新审视未来市场在哪儿,未来的资源和环境在哪儿。

平板电脑可能发展得更快,现在已经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相信在接下来几年中,会上升到更大的比例;我们的未来目标是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云计算和服务器市场也非常重要。中国市场机会巨大,我们和很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都有大量的合作和协同创新,在这个市场上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

当然,转型痛苦的地方在于,你怎么样设计产品,使之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封装技术必须要克服超薄、超轻、超小的挑战,并且在封装的同时测试它的性能,使之达到最高境界。用户体验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但是正在慢慢被克服。

供应链提速

目前,第四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已经下线,是6月4日在台北正式发布的,OEM产品已经在终端用户那里了。

一年半之前,英特尔成都就派出团队跟芯片设计团队进行衔接生产工艺,这种处理器有两个版本,一种芯片组是集成的,还有一种芯片组是分开的,两种芯片组都在成都首发。几周前,实现全部量产,各项质量指标非常好。

如果成都没有分拨中心,英特尔在西部的下游企业,要等上三到六天才可以拿到货。有了西部的分拨中心后,早上打一个电话,货下午可能就到了,这种成倍提速,对下游企业的生产周期非常关键。

作为一家企业,供应链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对整个生产都有巨大影响,所以说供应链的文化、管理,对产品和企业形象都有影响。以苹果为例,作为全球供应链排名第一的企业,苹果完全是通过供应链替它提高效率,将设计转化为产品。

对英特尔来说,纳米技术越来越精尖,从22纳米量产到未来14纳米、10纳米,但是这些技术的更新,包括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光靠供应商自己的节奏是跟不上的。去年我们跟三家产业同行共同投资40多亿美元,用于制造和更新芯片生产设备。

今年,我们会对有些封装设备进行史无前例的升级。新的设备在研发线上已经成熟,而且全部是英特尔自己研发的。

而且我们会把这些核心的高精尖制造能力开放给其他的企业,“大开门户”,让需要这个技术的伙伴(当然是有选择性的伙伴)利用我们高精尖的制造能力。

我们正在新的布局中,将对新一轮英特尔中国战略进行思考。中国长远的投资环境还是面临一些挑战,最主要的挑战是怎么样做到可持续。把企业全球的战略,跟中国的战略融合在一起,这是本土化的最重要方面。

上海正在推进“亚太运营商计划”,要成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英特尔是在这个贸易区实验中的骨干企业,希望通过我们的推动,使得整个上海的辐射影响到全国,使得我们的供应链更持续、更快捷,更有效地提高在中国的竞争实力。(本报记者沈建缘根据采访整理)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